上篇文章讲了“稂不稂,莠不莠”中的莠,讲了莠是什么?为什么文人喜之,推之为草之秀;农民恶之,形容人不成材没出息,甚至于用来形容品质不好的坏人?以及现在人们对莠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详见《一辈子不要与这两个字扯上关系(一) 》)
这一篇,将为大家讲一讲这个“稂”是什么?不是“禾之良”吗?又为什么为人深恶痛绝呢?它与狗尾草又什么关系呢?
稂,网上给出的解释多是,形状像禾苗、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比喻害群之人。一直以来不知道其为何物,当然也没想过或考证过。
直到今年秋天,集团园区里一种摇曳多姿类似狗尾草的植物成片地出现在秋风里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想,怎么有如此丰美硕大的“狗尾草”呢?细看又有点区别,拿手机用形色一扫方知,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稂啊。
因与狗尾草极为相似,所以有地方称之为(大)狗尾巴草。所以我在想,人们之所以用“稂不稂,莠不莠”来形容人不成材没出息,不单单是因为人们对于这两种害苗之草的厌恶吧。或许还在于把人比作植物,将其既不像稂那样丰美硕在,又不像莠那样娇小秀美的视为不成材吧。
知道狼尾草是禾本科,我想大家也应该就知道,用莨表示狼尾草是一种误用了吧。这种误用还好,毕竟狼尾草到底还是一种草嘛。但是有人把“良莠不齐”、“良莠不分”误作“莨莠不齐”、“莨莠不分”就不一样了。
良,好的,这里指禾苗,后用来比喻好人;莠,就是很像禾苗一样的狗尾草,常混长在禾苗中,妨害禾苗生长。
“良莠不齐”的原意是指田里禾苗和害苗之草都有,混杂在一起。后来用来形容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良莠不分”原意是指狗尾草混长在禾苗中,让人分不清楚。后来用来形容好人和坏人分不出来,类似于好坏不分。
明白了意思,自然就不会把这里的“良”误写作“莨”或“稂”了。尤其是良莠不分,现实就是这样,坏人不可能脸上写着“我是坏人”让你一眼就认得出来,就好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很多时候比好人更像好人,让人在良莠不齐的社会里良莠难分。
其实,稂和莠一样,很早便为人们所知了。在《诗经*小雅*大田》就有提到: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大意是,禾苗开始秀穗进入灌浆期,很快籽粒坚硬开始成熟了,地里没有狼尾草也没有狗尾草。农夫们除掉食心虫食叶虫,还有那些咬根咬节的虫子,不教害虫祸害我的嫩苗苗!祈求田祖农神发发慈悲吧,把害虫们付之一把大火烧!
看吧,从一开始,人们就把田里“不稂不莠”(这里取其本义)视作勤劳善稼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说“田有莠者,一辈子讨不到媳妇”是农村古已有之的说法。
长期以来,人们更是用它来作饲料喂养牲畜。同时,它也是编织或造纸的原料。有的地方,也常作为土法打油的油杷子。在北方,也可作固堤防沙植物,现在更成了北方路边、公园、小区里一种常见的绿化观赏植物,每到秋风起,便见稂穗飘,随风起舞,摇曳多姿,亦不失为一道秋景!
现在,回过头总结一下。你看,不管是“稂”还是“莠”,粘上都没有好吧:
不论是“稂不稂,莠不莠”,还是与它同义的“不稂不莠”;不论是“良莠不齐”,还是“良莠不分”;甚至于是与它读音相似的,“不郎不秀”,也用来形容人高不成低不就,半吊子,没出息。
所以,一辈子不要与这两字扯上关系!如果有人用“稂”或“莠”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来形容你,不要傻乎乎不知所然,要大胆地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