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阖家欢乐的新年氛围里,带着孩子踏入影院观看以哪吒为主角的贺岁片,本怀揣着对经典重温的热忱,渴望再次感受那个三头六臂、敢与天地争辉的少年英雄风采,然而观影结束,内心却五味杂陈。
一、情节架构:传统根基的动摇
影片最引人瞩目的改动,无疑是对哪吒故事主线的大刀阔斧重塑。往昔熟悉的“哪吒闹东海”,那是一个充满东方侠义精神的开篇,哪吒为了百姓免受恶龙肆虐,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大闹龙宫,彰显正义与反抗的力量。后续在连环画构建的世界里,哪吒跟随师傅修行,一步步成长,对抗天帝的威严不公,与石矶娘娘斗智斗勇,更在神话的宏大篇章中与孙悟空强强联手,甚至投身于姜子牙伐纣的历史洪流,每一段故事都紧密镶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拼图之上,承载着数代人的精神寄托。
但在这部新作中,传统情节被拆解、重构,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奇幻元素的涌入。西方中世纪风格的魔界设定,阴森诡谲的场景仿若直接从《魔戒》系列中搬来,霍比特人式的古老建筑错落其间,神秘而陌生。神龙这一标志性的东方意象,竟也被赋予西方神话的特征,鳞片的质感、飞行的姿态都与传统大相径庭。这般生硬嫁接,让哪吒所处的世界失去了东方文化特有的诗意与哲学底蕴。我们熟悉的天庭地府、仙山洞府所蕴含的道家阴阳五行、轮回因果观念被淡化,观众仿若置身于一个文化杂糅的异世界,找不到那份源自本土神话的归属感,如同漂泊的游子迷失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二、笑点炮制:低俗与内涵的错位
笑点,本应是影片的调味剂,为紧张刺激的剧情增添一抹轻松亮色。可这部影片在幽默的营造上却误入歧途。网络热梗“土拨鼠”的频繁使用,乍看之下是紧跟时代潮流,试图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实则是一种偷懒的迎合。它没有经过巧妙的剧情化处理,突兀地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景,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与沉浸感。
更令人诟病的是屎屁尿笑点的泛滥。哪吒作为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角色,从诞生之初便背负着命运的抗争、道德的抉择,他的故事应是悲壮而激昂的。如今却被这些低俗笑料裹挟,每当此类笑点出现,不仅无法让人会心一笑,反而有一种亵渎经典之感。真正优秀的喜剧元素,应如卓别林的默片喜剧,在幽默背后藏着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或是像经典港片喜剧,用机智的对白、夸张的表演展现生活百态。反观此片,这些所谓的笑点只是浮于表面,徒增观影的尴尬,让哪吒的英雄形象在低俗氛围中蒙尘。
三、叙事节奏:平淡无奇的冒险
叙事,是一部影片的灵魂骨架,支撑起整个故事的血肉之躯。遗憾的是,这部哪吒电影在节奏把控上尽显疲软。影片好似一条没有波澜的河流,平铺直叙地流淌,从开场打斗到高潮对决,缺乏必要的伏笔与悬念铺垫。
观众看不到哪吒成长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是如何精心酝酿的,每一次战斗的爆发都毫无预兆,简单粗暴。没有前期细微的矛盾积累,没有对反派隐藏实力的暗示,战斗就如机械的碰撞,观众的情绪难以被有效调动。本该是扣人心弦的正邪对抗,在单调的节奏下,沦为一场场视觉上的“走过场”。我们怀念那些经典的冒险电影,如《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在紧张刺激的寻宝过程中,总是巧妙地埋下一个个伏笔,让观众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叙事的精妙,与之相比,这部哪吒影片的叙事短板暴露无遗。
四、总结展望:重拾经典的光芒
综合来看,这部新版哪吒电影虽有创新之意,却因用力过猛、方向偏差,陷入了传统与创新失衡的困境。它试图打破常规,融合多元文化,运用流行元素吸引观众,却忘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独特魅力。
未来,若想让哪吒这类传统神话 IP 重放异彩,创作者们需静下心来,深耕传统文化土壤,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再适度引入现代创新理念。摒弃低俗笑料,精心打磨情节,把控叙事节奏,让哪吒回归那个热血、正义且充满东方神韵的少年英雄模样,如此方能不负经典传承之重任,再度点燃观众对本土神话电影的热情之火,使其在影史长河中留下璀璨篇章,而非成为被遗忘的创新“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