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中国书法
说起书法
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
是从小上的书法必修课?
抑或是新年前夕写的春联?
还是越来越流行的文字纹身?
或者旧市区店家门口的招牌?
对于新新人类来说
总感觉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
书法还是依旧在我们身边运用着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写得不好不打紧
但你至少得认识它:
一口气读懂中国书法
▼
…………………………………………………………
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
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
由篆书到隶书、草书
到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产生了
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
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
尽管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但是一般认为甲骨文并不算是书法。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书法不是画,写得再好谁认得?
其次甲骨文是刻的,这与用毛笔写在纸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虽然历来有“书画相通”之说,那是指书画间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和相互之间进行借鉴,书是书,画还是画。
甲骨文后出现了金文
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周朝末期,在石制物体上
铭刻文字开始出现
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表现出了
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
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
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
▼
…………………………………………………………
金文和大篆之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推行的统一文字:小篆
小篆主要是用毛笔写在竹简(木简)上的,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古人也有用帛作书写载体的,如《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有“刘季乃书帛射城上”。但是,因帛在当时很珍贵,不能被书写普遍采用。
小篆由于字体优美、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和可随意添加曲折,一直被很多书家青睐。不过历史的看,小篆原来是写在竹简上或刻于金石之上,今用于金石印章是适合的,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味道会同原来有很大不同。搞不好,韵味全无。
因此,今天研究篆体应特别加以注意。书法是很微妙的技能,无论笔、墨、质地哪一项有了变化都会极大影响书写的效果。正所谓“差之毫厘,离之千里。
▼
…………………………………………………………
小篆一直在中国
流行到西汉末年
之后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开始的隶书也是书写在竹简上或刻于碑石之上,因此研究早期的隶书体也应该顾及到书写载体的特点。由于竹简尺幅限制,那时的字都写得很小,类似后来的小楷。写大字和写小字在技法上是有所不同的,不可囫圃吞枣一概而论,这也是研究古代书法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虽然在纸发明以前,有碑碣出现,那上面是体现大字的。但就实际看,日常书写,碑碣毕竟是极少数的,而且书写载体和最后刻写也是会发生变化。不过,碑碣的出现,应该是书法产生的雏形。因为是出现了幅的展示和构图的体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
…………………………………………………………
除了主流的字体隶书之外
汉朝还新出现了草书
以及原始的楷书和行书
草书始于汉初。草书是在书写隶书的时候以更简化的笔画、更快的速度书写出来的一种字体,是书法艺术走向个人风格阶段的开端。汉章帝很喜欢草书,因而这时的草书也称为“章草”。这时主要也是书写在竹简上的,后来书写在纸上的章草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时纸才逐步成为书写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载体,直到今天。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体势舒展,行云流水。
章草到今草的转变非张芝一人所为,其实更重要的是由于纸的发明,才使得今草如鱼得水。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今草将难以想象。纸的发明期是“书法”成为一门真正艺术的断代期。因为书法讲究神韵、章法和印章,此三者只有在纸上才可以获得统一和发挥到极致。
更严格的讲,应该是宣纸发明以后。只是宣纸发明的确切年代还没有确定,只传说是蔡伦徒弟孔丹在皖南发明。有学者认为书法产生于甲骨文时代,主要因为甲骨文就文字来讲已经是成熟的汉字。然而,就书法意义上的汉字来讲,还有字体的变化。就完整的作品而言,还有应用和欣赏的取向。甲骨文应该是书法的起源,而纸产生以前的其他形体文字是书法的雏形。
▼
…………………………………………………………
相传由东汉章帝时
王次仲以汉隶作楷法
为隶书的变体
其字形较为平直正方
去除隶书笔划尾部的挑法
及蚕头燕尾的笔法
不写成扁形
结构不合“六书”原则
楷书产生于汉末,定型于魏晋,这是在纸发明之后不久。应该说当时的技术条件还很落后,纸的技术完善也不会如今天一样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需要有一段时间。这正是楷书形成和定型时期。
所以我们在揣摩楷书演化过程中,也应注意到纸不断完善制作技术的过程。楷书(真书或正书)是汉末以后应用最为广泛的字体。
▼
…………………………………………………………
行书最晚
不过也产生于汉末
是楷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不易辨认的不足。代表作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的冯承素摹本
就实际来看,行书最为古人偏爱,这主要是书写便捷明晰。至王羲之后,在书法上更多展现的也还是行书,这主要是因为容易辨认和富有变化。毕竟书法写的是字,不是抽象画。至于“行楷”和“行草”,应该说是行书的不同趋势而已。
…………………………………………………………
从小,我们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于是我们临摹各种字帖,学着写各类名家的字,希望能够写出端正的字体。
但其实,如果我们连书法的历史都不能了解的话,我们很难体会祖先们当时发明这类字的心境,那么临摹出来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