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学私言》读书笔记

政学私言开篇+序言


转:1945年,钱穆先生撰写时政论文七篇,先后刊于《东方杂志》。文章多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出发,为理想中国的建立与复兴进行探索,范围包括政冶、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等诸方面。商务印书馆拟印单行本,钱穆先生遂以此七篇为上卷,又将其前著发表于《思想时代》月刊的八篇文章编为下卷,合定名为《政学私言》。


中国传统政治与五权宪法


民主政治是中国方向,但格式并非要抄袭西方。民主政治的精髓是政府能表达国民的公意,中国需要的是“公忠不党”的民主政治。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五权宪法,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立法权、司法权。其中考试权-中国传统科举最能体现底层民众的管理,西方采用政党制。监督权-中国政府内早就设有谏查台,政府内部形成节制裁依措施。


中国传统制度和西方民主相比,多了一个专制的王室,少了一个代表民意的国会。中山先生论证分军政、训政、宪政三期,革命党还政于民,便是宪政开始,此处宪政是五权宪法之宪政。五权宪法中,司法、考试、监察、立法独立,唯有行政权仍由政党运使。革命之完成,不能仅仅以召开国民大会作为代表,应该是进一步的五权宪法确立和实施。


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


辛亥革命以来,试图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政治,向西方学习的做法是不对的。来看西方的民主,希腊是不过是一个城市的民主,雅典自由公民九万,奴隶三十六万五千人,城外十五里就是别的国家了。罗马帝国征服各地的住民不能成为公民,鼎盛时期意大利公民有五十万,但人群并不平等,其中富人只有一万二。希腊和罗马的民主都是小范围的“个人主义”权利为出发点的“所谓民主”。后天主教和皇帝共治,曰民主、曰宪法,不过是城邦制的一种扩大。西方政党或代表阶级,或代表民族。然而民族主义独立后仍会走向分化,此类制度不过是一种过度阶段。苏俄代表广大民众,但一旦国家富强,民众绝不会甘心常为无产者。


我国政体和欧洲政治区别在于,西方向外征服,中国向心凝聚;中国政教合一,“内圣外王”,西方政教分离。

中国政治中级责任在于教,政治基础也在于教。儒家思想之政治,中心在臣不在君,称赞的是周公、伊尹、子思。宗教、政治、教育一以贯之。仕学表相里,莫不有一段宗教之精神。“仁”“礼”相济,以天下为己任。


中国政治形成一种广土众民大一统的局面,由国家整部全体凝合而形成一中心;抱有一超阶级超民族的理想。

西方政治治理理论来源于民众之契约,中国传统政治治理理论来源自民众之信托;

儒家思想之政治,重心在臣不在君;

明天道者归于大儒,为君者乃亦凭儒以为治;

仕学相表里,而莫不有一段宗教之精神;

中国融教于政,故政事目标常较远大,斥为局部人谋乐利权力者为霸术,而治道以王天下为归趋。


中国社会之剖视及其展望


以政治言,自秦一下,中国为中央一统制。

以贵族而言,中国门第没有行政上的特权,政治上没有世袭,其门客也与西方奴隶绝不相同。

经济而言,倾向农民服役之解放,增高其自由之地位。

兵役方面,倾向国家徭役之解放,国民自由之增进。

土地上,主户客户之间是租耕关系,农业经济为主。

以上均与西方封建制有区别。


中国商业多有政府集中经营,剩余供贩卖。海外商业虽发达,却未能形成资本势力,与政策的时加裁节有关;中国重农抑商,国内政治一统,商贩贸易受保护不需要团队和武力维护,所以止于小本经济,不像西方的城与城贸易;海外贸易,政府放任自谋生计,政府不做后盾支撑,所以无法像西方的殖民海盗文化。

以上说明与西方资本制度有区别


中国社会特色有三:有士这一特色;士从民中来;商与士分离。

中国传统精神及理想目的:活跃农村;重视教育;商政隔离。

先秦百家、汉之察举、唐之科举、两宋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生命和营养。


中国社会的平等体现在使富者好礼而不至于骄,贫者能乐而不至于忧。


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中心;西方为城市文化,个人自由乐利。中国应推崇“民族集体造产”之法,及待中国优秀的智识分子主导经济独立,抵抗外辱。


元首制度


中国政事长久稳定归因有二:王室继承有法度;王室政府相独立。

对《五五宪章》的商榷点有:国会选举和罢免总统,总统不稳定有损于国家团结、政局稳定;总统为求位安,会听命于国民大会,但沟通排期会有隔阂;平日里国民大会无法对总统进行限制;总统缺少对国民大会制衡手段。

中国的元首,应年满五十,且从中央要职三年以上选取。五院由总统任命。总统无叛国及大贪污,不受弹劾。


政治家与政治风度


政治事业,是群性集团的社会事业,同事必须有领袖和主导。政治家的风度是一种无形之才,也是一种不可计量的功业。

政治事业到底为一种社团与群众事业,主持政治领导政治者,断不可自封于社团内,当有高远之理想,独特之自负。又能屈抑自己的英武,反身回到群众中。最大的政治家,自己不见才能,群下见才能。自己不见功业,群下见功业。政治家应能“尊贤”、“容众”。

国人对政治只关注制度与理论,忽略了人物,对人物只关注才能与功绩,忽略了风度。


人治与法治


中国古代的长治久安得益于法治,不能说中国无法治。中国儒家所长在教化不在法制,贡献在学校不在政府。中国的长治久安是儒家的功劳。

儒、道、法三家都不能完全适应于中国,治理要集合三家之功。儒家积极,导于先路;道家消极,清其后尘;发夹周于近卫,护翼前进。教育、考试付诸于儒家;司法、监察寄之与法家;立法由乎道家;国民大会调和融会;行政院托之于文吏之手。


西方源自城邦,易于听取民意,属动。中国广土众民,听人难听法易,然而法典传百年,虽有智者不能变,属静。

西方有听民意,法度变而杀君主头的,这不是先法。

“法以治小人,礼以治君子”。善谋国者,正当常伸人情于法度之外,宽其宪章,简其政令。


中国人之法律观念


中国人仅以法律补道德之不逮,西方则以法律规定道德而又领导之。

中国人言道德每就泯小己之私,指人与人相融;西方谈道德,就人与人之各止于其分限而不越。

西方认为国家道德高于个人道德,中国传统思想则认为人类道德远在国家意义之上。

此中西法律不同之一


西方法律显示个人权利;中国法律多指刑罚。

此中西法律不同之二


西方文化为国家的、权利的;中国文化为社会的、道德的。西方尚权,中国尚礼。

此为中西法律不同之三


西方法律和宗教相辅相成,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政治意识的最高标的。

除法律外无正义,除宗教外无教训。

中国道德教育在学校,法律寄于政府。西方的法也中国的“礼”包含范围内。

此中西法律不同之四


中国传统观念,国家与社会不严别,政治与教化不严别,法律与道德不严别,国家之与政治与法律,其与社会之与道德与教化,其事任功能常通流而相济。

中国人法律观念有“重心”与“重情”之成分

此中西法律不同之五


中国治法律源于经义。法律与道德化二为一。

中国不能专以法律治,仍有道德与教化。如果法律定位变化,学校也会变化,

一昧效仿西方,法庭、学校、教堂都会改变,非一二百年所成。

不遵照国家民族的本统,将无往而不见其龌龊。


法治新诠

近贤之言法治,皆指欧美民主宪政,次独举汉、唐职位制度。古人说“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中西政治制度虽然不同,亦或有精义之相同。


地方自治


中国地方自治,应先求富求强,自生自保为目的。

古代地方自治分社仓、保甲、书院、乡约几种。

新中国的自治需要:智识分子、组织武力、自足经济。

必须三类机构:村学、村团、村仓。

地方自治止于县,省政府代表中央。


地方自治核心措施:造产、兴学、整军。

国家应:设立国家文化学院;设立警卫国防部门,通盘谋划;设立中央科学院,经济通盘考虑。

以上为地方自治的三基业总神经线。此三院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但大政颁布应先咨询三院之意见,以学术关系代替官僚组织。


变更省区制度私议


中国汉唐有州牧和藩镇为地方代表,自宋代来中央集权。

宋之后的行政省,虽有军事统治之性质,但不能独立成为军事单位。止于经济、物产、民情、风俗,已不能有一个


界限与之对应。中国古代的省设置过于庞大,导致政府派出的省政府高高在上,不能实打实的做好亲民长官。

新中国的省区应当缩小。几个省的事务协调必然会划归中央。地方选举一两名议员到中央,以监督中央。如此“地方自治”与“中央统一”可以同时办到。


抗战时期,省长应一方面受中央指导,一方面受军区长节制,军民打成一片。对地后区,废除旧省制,使各新区在敌后活动也更加灵活。


选举与考试

中国重视“选举”与“考试”相辅。中国考试制度由选举制度演变而来。


中西区别

西方选举议员,代表民众,监督政府;中国选取官吏,组织政府,行使政权。

西方选举由民众,中国选举由官吏;

西方注意选举人,中国注意“被选举人”;

中国对选举人加以限制,则对主选者有所宽驰,这是流弊。


如何使贤者能登进;贤者在高位不谋私,达此二境极为好的制度。


选举应重视的内容:

区域选举,若以实力计量,则落后地区出处落后,国会名额也必然落后。应加以平衡;

职业选举,凡服务国家经济事业的人才,应当较私人自由职业团体,优予比例;

学术选举和名誉选举,中国文化与民族哲学不许人字表,若自竞争,此等人将被遗漏。


选取的区别

英美先有资产阶级,向政府争权;中国为民众希望有一好政府。故中国应当先求社会资本之充盈,推一公忠不党、超越党派、无派无党的民主精神。学一党专政之民主。


道统与治统


中国传统政治,在政治与学术紧密融洽。虽然政学紧密,政府于文化事业保护宣传,然教育大权,则让之与社会私家之手。

从中国历史历代政府重视藏书,于政府中专设机关,养育贤才,奖励学术,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既重视政学密切融洽,又重视政学各尽其职。君主政,师主教。

西方政教分行,教不专属于政府。西方法院之外尚有教堂。中国若盲目学西方,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已成为一不受所教之人。

虽说言论、出版、集会自由,三者都归根于教育,若教育不自由,人获得自由是不可能的。

西方有宗教,中国有儒教,推崇儒教不失为一好办法。


中国之新宪法,一当明白立法、司法、监察、考试的独立性,使其超越政党;一当保教育的独立性,不随政府政策左右。


中国传统教育精神与教育制度


西方教育一曰国家教育,一曰教会教育。国家教育弊端在于抹杀个人,教会教育弊端在于蔑视现实。

中国教育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儒家重现世,又不陷于个人现实享乐之狭隘观念。

西方约,人受教育因,上帝意旨、国家目的、个人乐利与现世幸福。中国的传统教育,超乎上帝、国家、个人。


自汉武建太学,国家官办教育,传统教育之精神全变,是政治化开始。


国家政治统治教育,则教育无命脉,终必猥琐干枯至于四塞。

中国近代教育由中央或地方拨资兴办,足以开通民智,但不足以做育人才之业。

故中古传统文化言,国家主办教育,常使学者陷于功名,涂以学馆招来一帮趋炎附势之徒。


今日西方国体,教训在于上帝,意志在于民众。中国教训在于学校不在教堂,若学校操之于政府,舆情虽在下,义理常在上。中国政学应当分立,学校超然独立于政治,使之自由发展。

国人言教育经费应独立,不知教育职权独立更可贵,最可贵的是教育精神之独立。

农业与国防刍议


国富民强有国防,国频兵弱无国防。

富国必富农,富农之道,不外乎耕作、矿治或归国家、或归村公有,去除私家之擅有。

农之所产,工之所成。工商业以富农而利国,不再是祸国殃民之毒害。

村必有社,社之为道,礼乐有所寄。


中国是农业国,农村是中国心脏。言经济必养农为先。

振奋国防,必定先兴农村。

民贫则愚,民富则智。


农之病在于散。

应当推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恢复井田制度,齐家即乡治;化为大农,用新式机械;农业富足,工业随之兴旺;工农兴旺,可以建军对外通商;乡举里选,公耕合作为建国建政之钢筋水泥;工农配合,公耕合作之新农村。做到以上不用期盼富强,富强自至。


论首度


中央政府如同人的头脑,发号施令,其所在地区必须安稳又灵通,平衡又警觉。

政治首都和经济中心不必重合。

中国的内安,必须面对西北十区的异族现实。

能治西北者可以治理中央,而能治中央者未必能治理西北。

北平指挥东北有余,调度西北不足。


战后新首都问题


国家划分一种是自然国家,靠疆域,山川。一种是人文国家,靠人文。

秦汉隋唐时代,中国的立国重心在黄河流域。然西方秦人武力胜。

洛阳中原等地为清一色的人才,然只有定都长安的西汉才有度外之人。故东汉只能守成,西汉才能应变。

中国农业国,关内农业为本色,然安定则懒惰。

倘若中国像一个器皿,他是倾向东南侧的,除非在西北扣住一个重心点,他将不得稳定,永远向东南滑下。

中国只有建都长安,才能全身策动,吸取东南人力物力不断输送到西北去。


历史上的五个区域建都言论,中央为洛阳,西北为长安,东北为燕京,东南为金陵,西南为成都。

长安及燕京为第一线,略等于黄河流域,代表汉唐的精神地带,成为新中国的首脑指挥地带。产生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宗教师、军人;

长江平原代表宋明精神文明地带,为新中国之文艺、美术、科学、工业兴盛地;

珠江平原代表是中国的花园和书房区;

最南一线代表中国新兴精神,与大海相邻,工商制造,往来贸易。


中国之前途


文化分沙漠草原区、平原江河区、滨海岛屿区。

海洋区为富强之文化,空间文化,即权力文化,扩张文化;高山区为安足之文化、时间文化、生命的文化、绵延的文化。

征服文化之终极,必陷于自己征服而止。

人类标准文化,必自农业文化发轫,亦必向农业文化归趋。

埃及巴比伦农业文化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其为小农文化。中国为大型农国,大型工业与大型农业结合,中国将独立于人类文化史,常见新生而不衰。


建国信望


发扬民族主义之第一阶段,为“国内文化之独立”。发扬民族主义第二阶段,为“国外文化之宣导”。发扬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第三阶段,为“王道大同”。

革命的中国,首都适宜在武汉。建设的中国,首都适宜在西安。领导亚洲的中国,首都适宜在伊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