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当医生真的需要情怀:付出和回报远不成正比!
01
现在的医疗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学历早已达不到医院的要求,最差也要硕士毕业才能找到个好工作。有人说专硕好像比学硕更吃香,但在我身边好像恰恰相反,往往是学硕比专硕更招人喜欢,也许是被现实逼的。
- 学硕就是科研人员,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发文章,临床看病的事情不管不顾;
- 专硕就是临床上的小医生,天天待在临床,收病人,管病人,给教授打下手。
专硕的好处就在于研究生学习和规培是同步的,毕业的时候“四证合一”(毕业时拿到《规培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四个证书,既读了硕士,也完成了规培)。学硕毕业后还要再参加3年规培,然后才有资格正式上班。
专硕让你尽快步入职场,开始养家糊口挣钱。但是,但是,但是,现在大的三甲医院要求高的吓人,医生不仅仅是个医生,更要是个医学科学家,简而言之就是你科研一定要强。
没有科研,你只能度日如年艰难的熬下去;科研厉害,你可以平步青云快速的冲上来。
02
我们医院研究生的宣讲会我去听了,整场下来两句话被不同科室的不同教授反复强调:
- 你们现在还年轻,先搞几年科研,做出些成果,不要急着上临床;
- 我们没有歧视,非常喜欢女生选我们科室,但是我们科室太辛苦,不建议女孩子选,太累。
医院里存在着两个极端:
- 有很多医生是“万年主治”。因为没有科研,没有文章,职称升不上去,评不上教授还有副教授。哪怕医院内部心疼,让他享受着副教授待遇,但退休时依旧是个主治。
- 相反,又有很多青年才俊被从国外引进回来,他们早早评上了副教授或者教授或者享受着相应的待遇。空降回来当了某个科室的主任也不是少见的事情。
这就存在一个博弈与取舍。你是想早入职晋升慢,很快就到达了平台期。还是想晚入职,晋升快,存在一路向上的可能。
为什么不能工作几年后再去搞科研?
其实也行,只是难度很大。
- 临床工作很繁琐,工作后很难脱身,很难有大块的时间让你去学习和做实验。要不然只能脱产搞科研,几个月或者好几年不上班,重头学起,医院也不一定批。
- 年纪越大越好面子,大部分人很难拉下脸面去向二十多岁的研究生学技术。不耻下问和不耻上问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 没有前期的科研经历,基础和成果,你很难申请到国自然,没有资金的支持,做实验就是天方夜谭。
- 一般来说申请国自然的青年基金,男性需要35岁以下。完成青年基金才更有资格申请国自然的面上项目。所以,你搞了好几年临床,时间就会耽误一些,越来越难。
所以搞科研有一个窗口期,上学的时候搞科研是最好的,然后小有成就,留院任职,有自己的实验室,学生陆陆续续到来,你指导他们搞实验,就不需要亲力亲为,指导提供方向就好。
03
为什么国家和大型顶尖医院如此重视科研。很简单的道理,医生是根据课本和指南来看病的。课本上的知识还有指南是怎么来的?是靠科研来的,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人们不断研究这个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然后使用某种药物或者手段打破这个链条;对于某种不同类型的肿瘤是用手术还是放化疗?使用多长时间?使用多少剂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要靠基础还有临床科研进行研究的。医学课本或者指南上的每一条建议,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此外,现在的医生不仅要搞临床,还要搞科研,看好病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搞科研呢?科学研究全部交给专职搞科研的基础医学院的教授们多好(微生物,免疫,病生,生化,神经生物,那么多专业),为什么不行?
我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 基础研究就像是从起点走向终点,发现一个新的东西,看能不能用于临床。
- 而医生搞科研有时候更像从终点到起点:从临床现象出发,然后不断回归到分子机制加以解释,最终阐明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现象。独特的优势造成了临床医生科研的重要性。
04
医生也不是神仙,终究是要养家糊口的。临床、科研两手抓确实很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弄不好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两个都搞不好。此外,大部分医生也都是普通人,谁不想偷点懒呢?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活太累了,不如老婆孩子热炕头实在一点,老老实实当个普普通通小医生也挺好。
你想要怎样的生活?你想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