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已过而立之年有些年月了,但是仍然觉得自己有二十几岁时候的冲劲,这或许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吧。
教学生涯
我生于平凡之家,初中时因为遇见一众“德艺双馨”的老师,加之自己接受学校教育中看到的问题和自己对其的想法,便立志做一名同样“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并能够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些许改善。
大学毕业之后,通过应聘,离开了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家乡,踏上海河之滨的天津,做起了一名普通的初中数学教师。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些许差距的。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天津虽贵为直辖市,但教育水平却还达不到家乡的水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远远赶不上家乡的学生。
「我们不是大师,还没有能够转变每个学生的能力与把握,那么生源情况就会极大的影响你的教学成绩。」
这是我在教师生涯中,实实在在体会到的。而且,我所在的区域,由于教育评价的严重不科学,导致了很多的问题。而这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造成了教师们的急功近利。
天津市有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年区一级的统考不得超过一次(或许是两次,时间有点久,具体数字记不清楚了),但我所在的区域,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都是全区统考——区教研室统一命题,印刷试卷,下发各学校,考试完成,各学校的成绩还要上报教育局、教研室,然后就是学校内部教师的排名,以及学校之间的排名。计算各种数据的方法是很科学的,但这件事本身,却是极不科学的。
频繁的统考与排名,让教师们依旧抱着『唯成绩论』的教学理念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自己拥有好看的教学成绩——这后面牵扯着每个教师的评级与绩效奖金等等荣誉与收益——便想尽一切办法榨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通过强背、押题、重复训练等等手段,使学生能在一次次统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从而自己的教学成绩漂亮,收获荣誉与收益。
诚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考试的成绩确实得到了提高,但是也牺牲掉了其他的发展机会。而且,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最终的成绩——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成绩——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最终的表现,就是这个区的中考成绩,在全天津市倒数。
对我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一套严重违背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评价方法,如此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学生怎么会好呢,有的只是一次次的被榨干,逐渐失去创造力。一个把考试成绩当做教育管理者政绩的地方,一个教育从业者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其他地方接受教育的地方,与我在自己读初中时候所见到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
我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了很多,发现在自己这个体制内,根本没有改变什么的可能,加之自己和家里的一些变故,便萌生了离开天津的想法。
编程情缘
一直以来,我做事力求稳健,虽然有了离开的想法,但是我并没有立即辞职。离开天津之后从事什么行业,是我需要着重考虑的事情:依旧从事教育行业,想要拿到像天津这样有编制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当初没有留在家乡,就是因为几乎拿不到编制——所以只能去应聘私立学校,或者补课学校。不谦虚的讲,至少应聘补课学校,我肯定是可以轻松通过面试的,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一则教学就仅仅成了我谋生的手段,也完全无法改变什么;再者,在补课学校教学,作息时间是反常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打算走这一步。
不将继续从事教育行业作为首选,那么做什么,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在我参加工作后的今年里面,我自学过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但是走这些方面,我又没有十足的把握,一段时间一筹莫展,以至于尝试了通过考公务员的方式离开天津,虽然自己并不喜欢这样。
但是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来到你身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对乔布斯的访谈,其中谈到了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编程,这样会优化你看事情的想法。听到这段话,不禁让我注意到自己的一些经历。
我大学读的是师范类数学,这深刻的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方面来说,拥有不错的数学素质,是有助于编程的——但我也是有过被学习编程「优化」过思维的经历,而且时间相当早。
我第一次接触编程,是在小学三年级,我读的小学在高校里外聘教师给学上计算机课,那个时候,个人电脑是绝对的奢侈品,显示器也是单色的,并且在当时的中国,图形化操作界面也没有流行开来。也就是说,我第一次看到计算机的时候——当时还有称「微机」的——并没有现在的这样丰富的功能,甚至没有鼠标,键盘与主机是在一起的(类似Apple II的样子,也或许我第一次看到的电脑就是Apple II)课上也不像现在会讲计算机基础、Office套件使用之类的东西。那一年的微机课,我们都是打开电脑,看到闪动的光标后,开始用Basi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了解了什么是顺序结构、选择控制流以及循环——以至于我一度以为,计算机就是用来编程的,直到小学五年级。
在三年级学习了一年的电脑课程之后,学校并没有继续为我们开设微机课。而是换成了英语,与微机一样,外聘教师——我读小学的年代,英语在小学不是必修的——并且占用周一到周五的课程时间。直到五年级,学校又为我们开设的计算机课,但是,是利用周六日的时间,我原以为又可以继续学习好玩的编程,结果在我又一次走进机房的时候,发现学校在一年间,换掉了机房里面所有的机器——依旧是单色屏幕,依旧没有鼠标,但是键盘和主机是分离的,主机上也多了软盘驱动器,也首次接触到了可移动的外置存储介质(5英寸软盘,容量已经忘却了,以及3.5英寸,容量1.44M的软盘)——学习的东西,也不再是编程,而是磁盘操作系统(DOS),也就是说,我与计算机的头两次接触的过程中,我没有用过鼠标,没有使用过图形化操作界面,对操作系统也几乎没有什么概念,所知道的,就是利用键盘敲一些英文字母,然后得到一些反馈。
我知道,这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是很无聊的,但我却对其很有兴趣,并且学得很好。说一个事实,你就能明白,我三年级学习Basic语言编程的时候,没有学过英语,所以所有的命令,我记忆的不是单词,而是字母组合,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我可以在计算机上敲出简单的程序,甚至可以上黑板手写代码。
以上是我与计算机两次接触的简单记录,而第三次接触,竟然相隔四年——初中阶段,学校没有开设计算机课——那时我已在读高一,而这次我也接触到了与现在的个人电脑十分接近的计算机——彩色显示器、拥有鼠标、Windows操作系统——而课程内容,也是现在学校里信息技术课的一般内容: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套件使用以及简单的网络知识。也是在那期间,我开始接触网络,有了自己的第一个QQ号、第一个电子邮箱,学会了制作演示文稿,以及用电子表格做统计。但那期间,并没有再学习过编程。
直到大一下学期——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吐槽,高一学Office2000,大一上竟然学Office97,着实无语——那个学期的计算机课内容是VB编程,这是时隔11年,我又一次接触编程,而当时的我,也不是三年级时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的小学生——我对计算机已经十分熟悉,使用熟练,而且已经学习英语六年有余了——所以依旧学得很好。
大三的时候,因为听说拿到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的证书,有利于找工作,于是便准备去考,但是考试项目中,并没有我熟悉的Basic和VB,所以只能再次学习,当时备选的科目有VF(现在应该很少人用了)和C语言,我似乎没怎么想,就选择了大家觉得比较难的C语言——但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个选择,竟然为我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一颗种子——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国二那个级别的C语言有多难,相反,还体会到了两年本科数学的学习,让我能够更好的学习编程,特别是对于数据结构和算法。后面的考试,也是有惊无险——在机试电脑卡死,只能看着时间一点点走完,自动交卷的情况下,我一次通过了国二考试,拿到了证书。
这便是我学生时代所有学习计算机的经历,在这四次学习的过程中,我都对其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还经常帮助周围的同学讲解。因此,在我看到乔布斯访谈时,听到他说起编程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更有希望的可能。
(今日结于此,未完待续,敬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