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徐来
原文: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张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早早中了举人,却迟迟未能更进一步,也没有补缺做官,一直在家苦读。近几日眼睛颇感不适,看什么都恍恍惚惚,吃了几副草药没效果,却开始疼痛起来,心里愈发担心,终日闷闷不乐。
这日,好友过来探望,看他心情低沉,就约他一起随阳明先生去游学,听听学,看看景,换换心情,张生开始不答应,但架不住好友的热心,就同意了。
第二日,在山水间游玩,张生心情并没有释然,反而增添一份担忧,出来走动,会不会让眼疾加重,显得格格不入。天晚,游学归来,先生就和张生聊起来,得知张生情况后,先生见点拨时机已到,就扔给他六个字:尔乃贵目贱心。
贵目贱心???眼睛和心同样是人身上的一团血肉,为什么先生偏爱那颗心?
实则不然,先生所谓的心不是那团血肉的心,而是指能视听言动的心,是指发用于眼便能视,发用于耳便能听,发用于口便能言,发用于四肢便能动的心,这个心便是性,或者说是天理。
这个初来不染一丝尘埃的心,与天理混然一体的心,是超越于我们肉体而存在的,先生学问就是肯定它,把它当做第一位的,日常功夫就是要体悟他、还原它,让我们的所有言行都契合于它。
张生初闻贵目贱心,实为惊骇,回到家后一直唠唠叨叨,贵目贱心,吾为何贵目贱心?这一问,实入心学的大门。念叨这句话的时候,张生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先生的形态,那个偶尔咳嗽,脸色苍白,看起来常年被慢性病折磨的夫子,眼神中永远那么平和坦荡。一直不得其解的张生,从而多了一个念想,要找先生问个明白。
张生来到阳明馆舍拜访,但是先生出门去了,一时半会还回不来,张生有点闷闷不乐。当时徐爱在场,就攀谈起来,临走时,张生抱着有问没问的心态,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徐爱哈哈一笑,先生跟我说过这个事呐,于是就跟张生解释起来。
当我们身体某个部位感受到不适,一味凄凄惶惶的,这是认为身体部位感受比圣人之道重要。当我们对自己的遭遇感受到不平,尤其是这种不平变成嗔怒,这是重视名色财货高于圣人之道。
并不说身体和名色财物不重要,我们可以不需要,而是这些东西是变动的,假如我们的喜怒哀乐都依靠是否得到它们,拥有它们,我们的生命感受就处在流变中,我们的内心就会常常处在翻江倒海之中。
先生自己的遭遇就能说明,我们需要依靠什么。当众廷杖40棒,先生回忆说当时巴不得自己直接死掉算了,疼痛难忍以及随之而来的羞耻感,让他难以承受;荒无人烟的龙场生存,勾起自己无限的愁思,尤其是看到路边死去的吏目、儿子及仆人,那种逃离感挥之不去。但是先生并没有死,更没有逃离龙场,反而更加坚信圣人之道,坚信通过格心正是非,可以体悟到中和圣镜。
听完徐爱一席话,张生心中羞愧,小小眼疾,就如此担忧,实在不该。送张生出门时,徐爱见其有羞愧之心,立即开出病方,立圣人之志,可药到病除。
我们也可以从审视生活来跨入心学的大门,是否贵耳贱心?贵四肢贱心?贵物贱心?贵名贱心?贵色贱心?
贵啥都不如贵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