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观剧复盘

        看完《冬至》,一股空虚之感油然而生,以致久久不能平静。

        好好的一家人,死的死,疯的疯,入狱的入狱,只剩下孩子孤零零一人,何其诛心!

        事情是如何一路发展至此的?我们来回顾一下。

        最初,陈一平是众人眼中的好人,好丈夫、好父亲、好员工、好同事、好邻居的人设牢固稳妥,他谨小慎微、胆小心细、知恩图报,比如对重伤的老蔡不放弃,还有道德洁癖,比如当初对薛非的规劝。

        就是这样一个好人,竟然一步步沦落至此,终至不可挽回之悲局,谁人之错?有无可能避免?

        先看陈一平。

        1.爱孩子却不懂真正为其“计深远”。

        为妻子孩子倒洗脚水、递擦脚布,如果说这都是爱,没有什么大问题,那在满足孩子愿望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在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四千多块钱的电脑、巨型毛绒玩具说买就买了,此时,老蔡还躺在医院里等着医药费,陈一平借了邻居们的钱都还没有还……拿到第一笔人生中的两万元巨款(封口费)时,全家一起去吃大餐、逛商场、买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难道此时不应该是先还欠款,再谋划怎么投资利用吗?成人没有管理欲望的能力,自然也无法正确引导孩子。家庭的价值观导向了哪里?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此时不正是引导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吗?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刘家善、陈一平捞钱之后第一想到的是孩子,想给孩子用金钱铺一条人生的坦途,问题是,孩子需要的是这样的爱吗?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物质丰裕时,需要修一和英子夫妇那种仪式感链接感满满的爱(《人生果实》);物质匮乏时,需要德永的阿嬷那种坚强的开朗的坦然的爱(《我的超级阿嬷》)——没有孩子想要一堆钱,却守着一个破碎的家和一颗破碎的灵魂。

        2.社会支持系统差。

        陈一平封闭,注重自我联结。他听音乐、写日记、下围棋、在废墟上吸烟沉思,都是一种自我沟通。他身边比较亲密的关系,除了妻子,只剩下老蔡和薛非了,还都建立在下棋的基础上,当老蔡昏迷、薛非死亡、日记停笔、《魔笛》失效……他的人生进入一片可怕的荒芜。虽然妻子并不理解他,他却更加依赖她,当他的灵魂空了,戴嘉成为他真正的肋骨。

        3.不懂及时止损。

        犯了错误可以回头不?陈一平有无数次回头的机会,却怀着侥幸心理在错误的大道上越走越远。收到薛非的光盘可不可以报警?第一次两万之后可不可以收手?第二次三十五万之后可不可以止步?第三次被胁迫挪100万时报警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此时面对可能的侥幸无事和可能的牢狱之灾,选择还有难度的话,那最后为了转移款项选择的捐肾手术,就真是错乱至极了!人生至此,已成大厦倾颓之危局,坐牢和丢肾更甚至于家庭破碎,到底哪个损失更大呢?赌徒心理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得,一个不懂及时止盈、止损、及时离场的人,只配做任命运宰割的韭菜。

        再来看戴嘉。

        在这场家庭悲剧里,戴嘉功不可没。这是一个让人一言难尽的女人。

        1.界限不清。

        娶妻不娶扶弟魔,戴嘉就是扶弟魔。永远把弟弟的事情揽在自己身上,自己无力承担就去压榨丈夫,永远搞不清楚自己的核心家庭才是最重要的。话又说回来了,戴威之所以成为那样的戴威,她没有责任么?也可以想象她的父母差不多也是攀胜美的父母那般。

        2.不能旺夫。

        一个女人旺不旺夫,不是从相貌上来进行识别,主要从性格、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事风格上来辨别——旺夫的女人有远见,能帮助丈夫做对的事,比如古代四大丑女之一钟无盐。相反,那些枕头风一直吹,直到把男人吹进大牢里去的女人,无疑是克夫的。一个好的妻子,可以成为男人最强大的后盾,而不是消耗男人的拖油瓶。戴嘉对丈夫陈一平,整天挑剔抱怨、颐指气使,“我和你一天好日子没过上”、“窝囊废”之声不绝于耳。陈一平为其倒洗脚水、买菜做饭,她并不觉得幸福和满足,反而觉得丈夫无能。

      3.欲望无度。

        戴嘉想要生活得更好,这本身没有问题,可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却是大问题,一边烧香拜佛,一边极力怂恿丈夫去拿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杀了杨婉妤之后惊慌失措之余,她还要穿走她人的毛皮大衣,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这个家庭本可以有非常幸福的走向,让人唏嘘的是,它在夫妻俩的掌舵下走向了一条最糟糕的路。侥幸心理在错误的大道上越走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