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20 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女作家。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一起,被称为“四大意识流小说家。”
读她的随笔,犹如面对一位慈祥的长者,毫无保留的、滔滔不绝的向你讲述有关文学的一些看法。而自己就是那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听着听着就陶醉了。
“关于读书”弗吉尼亚.伍尔夫明确表示,“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听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
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来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或者我们所读的书有何价值,那就等于在毁坏自由精神,而自由精神恰恰是书之神殿里的生命所在。我们在其他地方或许会有常规和惯例可循——唯有在这里,我们决不能受常规和惯例的束缚。
不过,为了得到自由,当然也得对自己有所限制。我们不能愚昧而徒劳地浪费精力,为了给一盆玫瑰花浇水便把半个院子全浇湿。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准确有力地把握对象的能力。
林语堂曾说过“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联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得不去找关系的几十本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光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是自动的读书方法。”
“关于如何对待一本书,伍尔夫说:我们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的审判官。”如果我们在读书时尽可能的敞开自己的心扉,那么,一打开书,便会从那隐晦曲折的字里行间,从那些难以觉察的细微迹象和暗示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当你沉浸于书中并不断熟悉它之后,很快就会发现,作者给予你的东西,或者试图给予你的东西,其实是相当明确的。
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弗兰西斯也说过,读书是“魂灵”壮游,随时可以发现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
怎样读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法。这不仅跟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也跟读者的心情有关。
有的人读书,完全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消遣,让紧张的神经得到稍稍的缓解。这时候,读者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情节的曲折和趣味性。
有的人读书,会将整个思绪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整个世界的存在,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有的人会被书中,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所吸引。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有的人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的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有的人却描述的生涩,味同嚼蜡。
伍尔夫认为,一部小说就像一幢建筑,是一种被赋予形式和受到控制的东西;不过,词语不像砖块那样容易触摸;读一部小说要比看一幢建筑更需时间,也更为复杂。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方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词语有多么艰险。
生活经验也尤为重要。正如伍尔夫所认为的那样:假如康拉德不曾当过水手,那么在他的小说中就不可能有那些精彩的海上生活描写;假如托尔斯泰不曾当过兵而且亲身经历过战争,假如他不是那么有钱而且受过良好教育,不曾接触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那么《战争与和平》就会变成一堆空洞的废话。
读过许多书,自己也增长了不少人生阅历。会羡慕大作家的才华。慢慢的也有了写作的冲动。静静的将自己的愿望付诸笔尖,写出的文章,总是那么的刻板、没有柔韧性。写了一阵儿,搁笔了。之后,依然漫无目的在书中神游。
读过许多书后,非常渴望能与人分享。评论一下文中的人物。以及某个作家的构思为什么能如此的奇特。许多时候却不知说与谁听。
我会看一些媒体的读书栏目,在那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简书这样一个写作平台。从此我迈进了一个神秘的殿堂,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探索者,跟我一样,正在艰难的摸着石头过河。我心中的许多疑惑也在别人的文章找到了答案。
许多人企图在寻找开启写作之路的钥匙,我从简书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这把神奇的钥匙。
巴尔扎克说:“我尽我的全力每天写作15个小时,太阳东升,我就起床,一直到午饭时刻为止,除了喝咖啡之外,不吃任何东西。”海明威说,“你越写越懂得写作。这是学习写作的唯一方法。”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
当你得知,敲开写作之门的神奇法宝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时,是否也会不屑一顾。然而许多人的一生之所以平平淡淡,就毁在了他的极端任性上。
让我们沿着这些著名作家走过的路前行吧!除了挥洒自己的汗水,没有任何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