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曾国藩传》的人物传记,在近几年一直成为社会阅读热点。我感觉,之所以广受读者欢迎,与其多维度的价值呈现及人物本身的传奇色彩密不可分。
这几天,我阅读这本书,已经上瘾了,早上一睁开眼就去读,晚上睡觉前也必须读,欲罢不能。
在晚清,关乎大清国运的几件大事,曾国藩都参与过,而且在整个事件中,都担任要职,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
一个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是倡导洋务运动。
纵观全章,我认为曾国藩在江西遇到的重重困难,总结起来有3点。
1、军事上的致命打击
事上的致命打击。曾国藩在江西,经历了两次大的兵败,投江求死,这得有多大的心理挫折啊.
一个是靖港战败,一个是湖口之战。
这都是军事上的致命打击。靖港战败中,因为他求胜心切,本来计划好的作战计划,他却轻信突然上访的间谍的诱语,上当受骗,在靖港受到太平军的埋伏,损失惨重。
曾国藩,羞愧不已,感觉无颜面对朝廷,以及信任自己支持自己的朋友。决定投江自杀。
靖港战败,是发生在1854年。在1855 年湖口之战中,太平军石达开采用火攻战术,焚毁湘军水师战船百余艘,连曾国藩的座船也被缴获。
此战导致湘军水师主力瓦解,长江控制权尽失,曾国藩羞愧难当,又一次决定投江自尽,被部下救起后狼狈逃往南昌。
在江西,两次投江自杀,两次被救出。此刻,可以看出曾国藩,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折磨。
在这些战役中,他的得力干将,塔齐布、罗泽南,是他的左膀右臂,均在战争中牺牲。曾国藩痛失爱将,痛不欲生,心情跌入谷底。
这对于曾国藩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啊。
2、朝廷的猜忌与打压
朝廷的猜忌与打压。咸丰帝对曾国藩啊,始终是忽冷忽热的关系。
湘军始终抱有戒心,随着湘军的日益壮大,咸丰帝对他的猜忌之心也逐渐加重。此时的咸丰帝也处于矛盾的漩涡当中。
大清的统一安稳需要曾国藩,但是咸丰帝又担心曾国藩日渐强大后会贪婪上他的江山,这样比太平天国的造反更可怕。
曾国藩在江西多次请求督抚实权以统筹资源,但朝廷不仅拒绝,反而斥责他 “劳师靡饷”,甚至密令两江总督何桂清监视其行动。
本来,曾国藩在江西也打了一些胜仗,咸丰帝想要晋升他为湖北巡抚,结果呢,这个皇帝也够可以的,把奉旨又收回了。
所以啊,曾国藩的心酸,我们应该可以感同身受。
3、政治上的孤立无援
另外呢,曾国藩在江西,也非常孤立无援,受到江西官场的排挤。
一个外来人,在江西的地盘,想要建功立业,可想而知,当地的官员多么不待见他、排挤他,很多官员不但不伸出援助之手,更可恶的是,在等着看笑话。
所以,他在江西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客位虚悬,除了手里的那点军权,其他方面毫无实权,地方官则根本不买他的账,与地方官打交道时步步受阻。
江西官场的排挤、朝廷的猜忌、士兵的怨愤,让曾国藩陷入 “通国不能相容” 的境地。
这是第三点,政治上的孤立无援。
坐困江西,让他步步荆棘,步步血泪,心灰意冷。
到最后,是父亲让他的2个弟弟带着招募的新勇,找到巡抚大臣胡林翼求情,前来支援他。
尽管困局重重,曾国藩并未一蹶不振。他通过整顿厘金、重用沈葆桢等措施逐步改善经济状况;通过 “扎硬寨,打死仗” 的战术调整,稳定了军事局面。
曾国藩在江西的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但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