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戒律僧慧公从净慈来,卓锡随光东院。绮琴往投座下,乞参三昧法。慧公曰:“欲参三昧,先断六根。”绮琴曰:“诺。”慧公趺坐蒲团,高声提唱曰:
“如何是无眼法?”
曰:“帘密厌看花并蒂,楼高怕见燕双栖。”
“如何是无耳法?”
曰:“休教羌笛惊杨柳,未许吹箫惹凤凰。”
“如何是无鼻法?”
曰:“兰草不占王者气,萱花莫辨女儿香。”
“如何是无舌法?”
曰:“幸我不曾犁黑狱,干卿甚事吐青莲。”
“如何是无身法?”
曰:“惯将不洁调西子,谩把横陈学小怜。”
“如何是无意法?”
曰:“只为有情成小劫,却因无碍到灵台。”
慧公与绮琴的一问一答可谓惊世骇俗。
绮琴是有慧根的人,悟性甚高,连慧公都忍不住赞叹:“汝真佛门种子”。对于“六根”的领悟,尚未入佛门的绮琴已经接近佛门的境界。
入得佛门,大概需得善于从生活中思考与参悟,由内而外,由己及人,及天地,及众生。所以这样看来,佛门的经典应该并不是假大空,只是我们尚未领悟到相应的境界。
我们寻常人虽不为入佛门,但为克服思想的障碍也需适时思考,才能从眼前的迷局中醒悟。“雾笼众生常惘错”,“一山放过一山拦”,当真是懈怠不得。
还记得英语老师也曾说过,要想突破需得一个“悟”字,分数常徘徊在110+、130+和140+的人有层次的分别并非偶然,只是各自悟性不同,境界未到而已。
单凭一个“悟”字,似乎什么也没有教,具体的方法未点破,也是叫人无从下手。我认为,大概还是要回到六根,六根是格物致知的渠道,困顿因是而生,也能因是而解。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