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之人往往优柔寡断,优柔寡断之人往往等待,慢慢次数多了,等待变成了习惯。我是有优柔寡断之人,所以我习惯等待。
这是我阅读哈金《等待》得出的结论。
《等待》一书的情节乏善可陈,讲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对“情侣”苦恋得故事。“情侣”标引号是因为男主角最后也不确定是不是因为“爱”女主角而等待还是纯粹的为“等待”而等待。情节虽无张力,语言却张力十足,冷静冷酷,很少有感情表露,只表述客观事实。乍一读会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同时隐隐的悲剧也开始慢慢酝酿,不知不觉中会同主角一起爆发。这时候,读者已经被代入到了角色的场景,引起共鸣了。
我读《等待》可谓悲上加悲。主角孔林初从父母之命,娶了小脚女人为妻,后在部队情窦初开,遇到自以为的“真爱”,欲离婚而不得,弃“真爱”二不舍,左右为难,一拖十七年。期间,真爱被介绍给表弟相亲、后被选入首长的择偶范围,后又被“朋友”强奸,而孔林无能为力,甚至为他人作嫁衣裳,积极帮助吴曼娜(“真爱”)牵线搭桥、代她捉刀给首长回信,千般万般就像“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苦恋十七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王子和公主结婚后,往往并不幸福,孔林被吴曼娜折磨的气息奄奄,这时候他才怀疑是不是真的“爱”吴曼娜,此生是不是真的“爱”过,用书中的话讲“十八年的等待中,一直浑浑噩噩,像个梦游者, 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周围的压力,外界的舆论,是你的幻觉,是那些早已融入到血液里的官方规定和限制。你呗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型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身追求的”,后来孔林总结,这辈子他没有爱过人,甚至没有爱人的能力,如果再年轻一次,他最希望的是能够爱过,哪怕是痛彻心扉的痛也在所不惜,再后来孔林觉得安逸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我心伤悲。我的现在简直就是孔林的翻版,而且我相信哈金也是孔林,因为如果没有真切体验是写不出如此贴切的文字的。可惜哈金只写了一场悲剧,并没有给出一个破解的答案。哈金至今单身,我想悲剧可能是我们这类人的宿命吧。
时值岁末,又遇左右为难之事,别人逼迫威胁,写下此文又将孔林遭遇回味一遍,大有兔死狐悲之感,悲夫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