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我写文章不多,而且水平也一般。只是因为近期做了公众号的缘故,我才坚持每天读书写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文章虽然阅读点赞者寡,但总归还是有人看并进行反馈。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位朋友说我心中有清流。其言应该是溢美之词,应该是指文章不媚俗浮夸,不花边炒作,不别有用心,还能坚持纯情、真情和温情的格调。还有几位朋友提醒我,文章写得少了些烟火气,不接地气,有些曲高和寡的味道。甚至有朋友直言“水至清则无鱼”。
因文而清,我想这样的清流应该还是有益的,至少有别于某些层面的清谈浮夸,有别于某类人的圈粉圈钱,更有别于某种程度的娱乐至死。不说下句“人至察则无徒”,单说“水至清则无鱼”,那也是一种风景,一种清澈宜人的气息流动,也是在细小处涵养一种生态。南宋楼钥《观冷泉亭放水》写道“冷泉浅濁使人愁,开放黄波去不休。岸侧细泉穿乱石,始知别是一清流。”诗末的清流由实向虚,别有意味。
作为业余爱好的为文可以是清流,人生也可以似清流。像苏轼那样竹杖芒鞋、粗缯大布就足以慰藉生涯,只要胸中有学问,我们的气质一样会光彩照人;像一枝出水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们的人生一样也可以清香悠远、清净卓立;像王冕家洗砚池边的朵朵墨梅,花开淡淡,留下属于自己的清晰印迹,无须世人青眼夸耀,我们的人生一样可以颜色出众,有轻盈之气充溢尘世。
文章和人生可以是清流,但在工作上却不能做清流。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有一个很明显的用人特点,那就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这里所说的循吏,就是重在做事,追求的是结果,不拘泥于形式小节,而清流则是重在做人,把道德声名放在首位,往往事情办得少,结果不理想。虽然海瑞人品正,清廉自律,但张居正就是坚决不用他。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海瑞虽有原则、操守和政德,却无器量、融通和政绩。如果对其委以重任,这样的清流很可能会贻误一方。虽然同年汪伯昆是当时的诗坛领袖,也在湖北当了几年巡抚,但最后张居正将他免官,对他是“芝兰当道,不得不涂”,再好的兰花,如果长错了地方,那最后也只能是痛下决心将其铲掉。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汪伯昆未能以工作为重,扑下身子,认真完成巡视整个西北的军事设施的专项任务,而是与当地文人一起吟诗作赋,写给皇帝的奏章,不是如实地汇报视察边境军事情况,而是醉心于字斟句酌,一味追求斐然文采。
至于历史上跟政治有关的清流,那又是另一个范畴,跟我们当下所说的清流有别。“清流”称呼最早出自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史称“清流党”的这批士大夫激浊扬清,富有见识,卓有抨击皇帝昏庸、官场腐败、政治黑暗精神;晚唐李振曾有“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语,此处清流系指品格清高而有时望的士大夫;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人,其实也基本算是“清流党”;因时局演变,晚清也应运而生了清流派。这些晚清清流具有忧患意识,“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
时下提倡清流文化,我们可以清流为文,清流做人,完全可以以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活出初心轻灵,活出一股清新之气。
关注阅读更多
●信手之作,聊记见闻。原创作品,联系请微 yzhyl2011
始知别是一清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