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五章《习惯三 要事第一》
P176
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
使用下面这张表可以详细阐释第四代管理方法的重点。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见表5-1)
这张表告诉我们,紧急意味着必须立即处理,比如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工作去接听。一般说来接电话总要优先于私人工作,他们不会让电话那头的人苦等,但却会让办公室里的人干坐着直等到他们打完一通长长的电话。
紧急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在时间管理矩阵中,第一类事务既紧急又重要,需要立即处理,通常被称为“危机”或“问题”。有人觉得,这类事务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整天都在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见图5-1)
如果你过分注重第一类事务,那么它们的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像是冲浪一样,来了一个大问题,把你从冲浪板上打到水里,你好不容易重新爬上去,但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于是你又重重地摔了下来。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在这些人的时间管理矩阵中,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类事务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类事务上,用在第二和第三类事务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几平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还有一些人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紧急但并不重要的第三类事务上,却自以为在致力于第一类事务。他们整天忙于应付自认为十分重要的紧急事件,殊不知紧急之事只是别人的要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就不一定了。(见图5-2)
有些人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第三和第四类事务上,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见图5-3)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见图5-4)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按照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的观点,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思维定式是预防型的,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他们也有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和紧急事件需要马上处理,但是这类事件的数量相对来说很少。他们能够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务上,即第二类事务,完成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
「I,重述知识」
描述时间管理四象限,现在的理解和你过去的理解有哪些不同?
在2019年一年,通过时间管理这个方法论开始有了新的认知。
过往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分成两个维度。
第一,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列表对现在的工作进行重要性的排序。通过重要性的排序,可以对我们工作的优先级排序。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想象预测一下,如果完成了,会有什么样的成果,这个成果对我们是否重要。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知道重要的事情和必须的事情。
第二,时间截点。到底要什么时间完成,可以针对必须要完成的给自己进行设置,先完成必须要完成的,然后再进行重要的,如果没时间,就完成不重要的就行。
第三,完成能力。这个是我在2019年感觉最重要的多一点,就是完成能力这个事情。如果没有能力完成,那我们在规划时间的时候,就要重新进行评判了。
「A1,激活经验」
请思考,有哪些事情可以让你的工作和生活得到彻底的改观,但是你却一直没有去做?这些事情属于哪一个象限?并用时间管理四象限说说你为什么没有做。
把自己的知识变成收入,这个事情一直没有做。
过去这个事情是属于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现在突然上有老下有小,整个事件就变成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了。没有做的原因有三个:重要性排序的缺失,其实虽然心里知道这个事情重要,但是并没有把这件事排上日程;另外,在时间排序上,这件事情并不紧急。第三,在能力上,这个事情并没有提前进行分解,逐步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