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反思---坚信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融入信息技术的时代,教育行业也紧跟着其步伐,目前的教育已经大不同于“黑板时代”、“白板时代”。今年暑假有幸接触《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加入学校的共读计划,通过学习第一模板《改变理念》和第二模板《技术优势》,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有了些新的反思。

        本书书名为《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刚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枯燥难懂的,但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都跟一线教学紧密结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学指导书。本书用数字时代,而非信息技术时代,我想王博士应该是注重课堂学生及时反馈的数字,从数字中判断学生的学情,因为用数字时代更为合适。而学与教,不是教与学,把学放在前面,也是为了凸显教师让位,以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从书名我们都可以看出王博士的教学理念和深意。

        正如共读第一讲中提到的“只要我们原意相信,技术就会立刻让我们的课堂得到长足的改善吗?”“你相信信息技术会让你的课堂更加有效吗?”我想我是相信的,但我又迷茫,不知道所谓的信息技术到底是要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运用到了信息技术。高超的信息技术,这个需要多么熟练的运用,才能在你的课堂上不会因为着急展示或者刻意运用而紧张,如果我因为不熟练,运用起来特别的生疏,反而影响到我的教学,坚信的前提下是信息技术进教室,人人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这一点我也坚信未来可期。

        另外,我感受比较深刻的还有,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一个长期发展中的人来看,而不应停留在一节课,一个学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慢才是快”,教师不应只追求于快速的让学生会解題,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应为追求进度而减少课堂活动的时间,前期的“慢”是为了后期的些“快”打好基础。当然,课堂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设计不超过3个好的活动,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活动才能够由浅入深,学生才能帯来有质量的课堂生成,“オ有高阶思维的形成,才能有效解决深度学习与课堂时长之间的矛盾”,即“少才是多”。心理健康学科讲究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悟,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不能过快,不能过多,反而影响到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活动不能浮于表面。心理健康学科上运用IRS反馈器,也非常合适,比如在调查学生的某一个情况时或心理问卷,不需要课前花费时间施测、统计和反馈,可以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选项自我选择,教师快速反馈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每个班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一点是非常便捷也是有效的。

        印象最深的是共读第八篇“教学视频的应用”,我们正常看到这个就会想到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或者插入视频,在心理健康辅导课上,因为场景和案例的需要,很多时候也是需要教学视频的,但是读完书,我才知道这个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方便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学。其实教学视频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我个人认为只要是适当的,学生发展需要的,都可以。只是这也无形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好录制视频后期加工等技能。所以运用到课堂上的这些素材,其实是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来完成,但发现如果教学视频交由学生来完成,那么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其他学科和知识的运用,这也是一种创举。在小学教育方面,高年级可以这样,但低中年级的学生,因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比较局限,操作起来比较难,那就需要教师来完成。其实只要有效帮助学生来学习,这个教学视频就是运用有好处了。

        我坚信自己理念的改变会让我进步更快,对自己学科的思考,也会让我明晰未来的自己应该重点往哪一方面发展。正如张德芬老师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身体的连结、臣服的情绪控制检视自己的思想,通过身份认同察觉自我,实现真我,追求爱、喜悦和平和,这样才能遇到未知的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