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的道理,我过我的生活

道理不一定是真理,对张三是道理,对李四可能是歪理。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有太多似是而非和模棱两可。

比如奇葩说有一期辩题,“人生活在外地,有不开心的事,要不要和父母说”。

好在这是个娱乐节目,不然非黑即白的双方争个你死我活,台下吃瓜群众左摇右摆,都不知道平时是怎么和父母相处的了。

父母是不一样的父母,有的家境优渥,学富五车,人脉广博,家财万贯,地位颇高;有的生活艰难,学识浅薄,穷乡僻壤,温饱挣扎。

这些软硬件配置的不同再加上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模式怎能一样?

孩子亦是不一样的孩子,有的依赖粘人,有的独立自强,有的飞扬跋扈,有的低调谦逊,有的沟通有方,有的出口成灾,凡此种种,又怎么能用简单的二分法来进行判断?

马东的娘和高晓松的娘也有很大不同,他们之间的观点也可能很多交锋。

我倒觉得马东最后放弃任何一方的做法才令人称道。他说两方辩友的观点都有道理,他无法选出一方作为自己行事的依据。

事情本来如此,人会长大,父母会变老,在几十年的相处过程中,双方都会朝着更适合彼此和睦亲善的方式努力,让亲情更浓,让友情更厚。

不同相处模式下的亲子关系,有的会事无巨细向彼此敞开,哪怕是远在天边,哪怕双方都垂垂老矣。

而有的亲子关系,不管是喜还是忧,都没有办法彼此交融,但那种亲情却因有血缘的存在而不会变淡,会变成心底里对彼此深沉的祝福。

还有的亲子关系,双方会有意互通让人轻松愉快的好消息,而自动屏蔽掉负面的信息,意在不要对方担忧。

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亲子关系,不管距离远近,不管年龄大小,彼此之间交流的话题永远是伤口、永远是赌气埋怨、永远是阳光下的阴影?我想也是有的。因为世界太大,我们无法穷尽所有人的相处模式。

更多的亲子关系会倾向于有选择性地交流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不管这话题是好的积极的还是坏的消极的。

他们只想能在有限生命中更多参与到彼此生活里,毕竟亲子一场,缘分难求。

杨绛在《我们仨》这本书里回忆了大量他们三口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她的智慧在于尊重生命的本真,遵从所爱的人的选择。

她和钱钟书都是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同时又都是享受精神世界异常富足的高知。他们本有机会在国外过更体面的生活,但因为那不是他们的祖国,所以他们选择回家。

杨绛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她被身边太多的热心者支招,如何才能过更好的生活。可他们眼中更好的生活岂是杨绛所追求的,她不敢稍微拂逆内心。

他们的女儿圆圆是更聪明更博学更有建树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无奈时代的大背景非他们所能选择,他们能做的的就是遵从内心,尽职尽责。

每每他们仨之间用书信交流各自工作、生活、心得,让人眼中一热。那些文字里渗透出来的信息满满的爱与关怀,不管内容是喜的,是忧的;文字是美的,是丑的;方式是正经的或是调侃的。

他们的亲子关系没有固定模式,是在爱的浸润下,彼此扶持。

当看到年迈的杨绛要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时候,当看到时日无多的圆圆依然像调皮的孩子戏弄自己母亲的时候,心里生出来的绝不是悲凉而是温暖。

道理千千万,生活却是没有任何人能代替自己去过。找到合适自己的相处模式,不艳羡他人,不苛责自己,通过不断做出微调让彼此更舒服地过完有生之年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闭包由函数和与其相关的引用环境的组合而成 闭包允许函数访问其引用环境中的变量(又称为自由变量) 广义上来说,所有的...
    zz张哲阅读 1,391评论 0 0
  • 1.飞机为什么要拉线?
    西贝甲阅读 1,222评论 0 0
  • 今天下午班级进行贫困生认定,要求申请助学金的上去陈述申请理由,纠结了一上午但是始终没有说出来。本身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小小小小白胖子阅读 1,319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