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再登太行山,双沟即天柱沟和秋沟。总登太行山,相看两不厌。我想此处的双沟与南太行双岭(王莽岭和十字岭)相对颇有渊源吧。怕与此前的黄崖底之行重叠,特意向团长确认过。
此次行程是野线,预计全程15公里,队长马龙是个开朗的小伙。总是笑眯眯的,讲起话来一扬一扬的声调像极了宝强。大家都用网名,譬如队长马龙,爱好摄影的孔明,小马哥、面朝大海、蓝月轩等等,每个人都为自己取一个中意的名字,就如大家知道的那样每个名字都意蕴深长。
大概11点钟,我们到达天柱沟,由于头天晚上下了一夜的小雨,山里云雾蒙蒙,来时隔着车窗玻璃隐约看见左手边银龙一般的水库,擦擦玻璃才能看清夹道的鬼针小白花。天柱沟,典型的卡斯特地貌,迎面的天柱,犹如翘首以盼的妇人,期待亲人归来。我们吃力的经过一小段上行的山路,路过几户人家,随处可见的红柿子是这深秋初冬里的小可爱,灯笼一般挂在最高最远的枝头,也是呀,哪里会有唾手可得的果子。可是又实在诱人,于是就有调侃者提议:一块钱一个,谁要!没有人响应,因为接下来我们还有六个钟头的山路要赶。
上行的路上,已经能够听到大家呼哧呼哧的喘粗气,身上的热气丝丝缕缕从头顶蒸腾,温暖着这初冬里冷清的太行山。与下车时大家打着寒颤不由自主的裹紧自己相比,此时,都陆续脱掉外套或是只着防风衣的内胆。大概半个多小时荆棘的羊肠山路后,我们来到一片相对开阔地,映入眼帘的是更多的柿树,大概人迹罕至的缘故,此时队里边海拔较高者伸手就能撷取满满的一枝,一转眼已经有人爬上枝头摘柿子,给红彤彤的柿子拍写真。我并不喜欢吃柿子,可是却很想尝一尝山里的野柿子究竟有多甜。可是拿在手里才知道硬的,不能吃。将它揣在兜里,暂且捂着吧。
大自然把南太行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在刀劈斧砍的山巅崖壁上,我们踏着满地黄叶,枯黄的秋草,晶莹的露珠浸透鞋子,衣服,跟我们来了一个亲密接触。同行的大姐实在恐高,紧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上偶尔露出一个缺口,咫尺处万丈深渊,脚下的小路凌空延伸,一想到自己腾空而立,不由的吉玲玲打冷战。亲眼见一位年轻人,未穿登山鞋,一脚登上湿滑的石面,踉踉跄跄的向前快进数步,看的人愣在那里心揪成一团。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安抚自己,也保佑他人。
一路行来,因天气原因未能远眺,可近处的风景也随着植被变幻,给人不同的梦幻般的感觉。低矮的灌木,山谷里未被雨打风吹去的婆娑的红叶点缀着这水墨画面,每到一处开阔地,大家驻足拍下隐约的山,起伏的山似游龙在云雾里游走, 常常遗憾这绝妙的时刻,手机拍出的效果不及眼睛看到的十分之一。
大概中午一点钟,我们到达垭口,驻足小憩,扯起队旗留下此次行程的“全家福”。
队长挥手:进村去。问:还有多远,答:两步。不用奇怪,我想这是队长惯用的表达方式,多少有些夸张,等我们真的到达三山垴村,就一定能证实他的戏谑。这一手法跟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马龙说他闻到了米饭香,全凭想象。
三山垴村座落在地势平缓的南山坡上,被靠三座高耸入云的山而得名,村子不大,十来户人家,还包括三家较大的农家客栈。刚一进村就看见平整的文化广场上,有老人家摆出的自制山货:山楂片、萝卜干、山野菜,村里清幽干净,鸡犬相闻,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
中午餐安排停当,领队带领大家向头顶的山进发,我沿着阶梯上了数步,竟然放弃了攀登的机会,面对着云中的高山和一眼难尽的台阶我乖乖认怂了。当听到山上传来的队长的喊山声时,我产生了强烈的遗憾和懊恼感,有些嫌弃自己。
午饭过后,天也明亮了许多,一碗农家手工面,就能让登山的人满血复活。
下午3:30,告别三山垴,沿着平缓光滑的盘山公路向秋沟景区挺进,也开启了回归的旅程。下到沟底,才发现别有洞天,有山有水,更衬出山的英武和水的灵秀,我们拾阶而行,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正想前进,有人提醒:回头看。一柱突兀的山像一把朝天而立的剑,上书:定海神针。
这里没有海,自然也觉名字不慎妥帖,但是你不得不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秋沟的名字道是名符其实。整齐突兀的五花肉,夹着一湾潺潺的溪流,青青柔柔的水草铺满潭底,映射出山的倒影,光与影完美结合,数米荒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恰逢此地,你定会想起这些诗句。秋沟的沟是这般良辰美景,秋沟的秋,更是不逊,自然少不了五彩斑斓的叶,丰收喜庆的果,只是立冬数日,已是黄叶铺地,仅剩这一树一树的红柿点缀着秋沟的眉目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