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赚不到钱用知识才能赚到钱,初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

2019年6月23日 DAY4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

学者和信仰者都知道,《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普遍认知里的观世音菩萨。只是译法不同罢了。但是这个现象,在佛学讨论与研究里,也是蛮有趣的,我就自己浅薄得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知道,玄奘大师的《心经》,应该就是相承于鸠摩罗什的译本。

在鸠摩罗什的译本的《心经》当中,第一句就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在归在玄奘大师翻译名下的译本里,就变成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实我们还能看到,鸠摩罗什的“五阴”和玄奘大师的“五蕴”也是有差别的,但是在这里我不谈,因为版本不一样,内容自然有差别,但这“观自在”与“观世音”的差别如若不弄明白,实际上就是讲法人的不明确,对于讲法的道义或许也会有理解的障碍。

所以,根据以上差别,大致可以推断,这就有三个可能啦:

第一,口误,耳误!

是玄奘大师本人口误讲错了字;或者听法的人听错了字。因为在当时,佛经的传播基本上都是口口相传。难免会出现口误和耳误。

第二,笔误!

佛经在唐朝的时候肯定都是抄本,抄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抄错一笔两笔的。

这两点,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讹误。

玄奘大师本人对于此类讹误也有过说法,在《大唐西域记》卷三里边有这么一条注,它提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这是个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提到这么一个菩萨,在这个下面有一条注:

“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

这一条注就提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语法问题,对于梵文或者不同国家的语言和语法,在翻译中也难免出现偏差。

所以,“观自在菩萨”很可能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错误。

虽然在玄奘大师之后,很多人继续沿用了“观自在菩萨“这种译法,但是终究广为流传的,反而是观音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这之间的缘故,就要溯源于观世音菩萨在民间,在百姓心中被崇奉的地位了。

第三,很可能就是玄奘大师别有用意了?

而这一点,是我在翻看资料的时候对于后来学者们的猜测和议论,衍生出的各种各样很有意思的理论进行的猜测。

比如,有的人讲,观世音是指一个佛教的有慈悲情怀的人,而观自在是这种佛教慈悲概念的人格化等等。这种解释的方法和类别有很多类,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强行区分”!

比如,另外还有一种,智慧轮(晚唐最著名的大兴善寺密宗高僧),他干脆把两个译法合而为一,译成“观世音自在菩萨”。

……

诸如此类!那么在我看来,无论是怎样百花齐放地去区分“观自在”和“观世音”,都是向善而生,无可厚非的。这种信仰、钻研与发现的精神,也是值得歌颂和赞叹的。

因为只有热爱,才愿意全身心投入,才愿意去发现,才勇于提出新想法,去面对可能遭受的怀疑与非议。才会使得般若智慧,经得起千年弘扬!

所以,并不是玄奘大师别有用意,而是信奉者的热情和追求,产生了多元化的信仰风格!

那么最后,在数量浩繁的般若类经典中,除了这样一部《心经》之外,其他再也没有一部经典是把观自在菩萨或者观音菩萨当作般若学说的主要的传授者。

在《心经》的流传中也是采取了顺古不翻,依旧译为“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到底是怎样一个菩萨呢?

所谓“观”,并不是用眼睛看、观察的观,而是用心观察的观,用自性清净的内心佛性去观照身心、观照世界之境,破除一切执着与妄想。

所谓“自在”,即一切都不再是挂碍,一切都已经安然,对于世间虚幻的万物不再产生执着,产生随缘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对一切的外境外缘随意自由自在。

所谓“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就是以智慧上求无上正等正觉(大觉),求道之大心人、以慈悲下化世界有情众生,修行六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即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精进求佛道者。

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能够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他心是不为万物所动的,又能以智慧悲天悯人,以觉悟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了解脱,同时他也能使他人得到解脱。

理解了观自在,观世音菩萨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就是用大智慧内心观照世间众生悲苦之音,而进行予乐救苦工作,以慈悲救度众生为本愿的大菩萨。正因为如此,观世音菩萨是佛教文化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之中,都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以观世音菩萨为象征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精神,则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观世音菩萨或者观自在菩萨,在《普门品》里,是一个卓越的一个护佑者,是庇护你的保佑你的人,或者是一个救世主,他发挥的是他的智慧和慈悲的双重威力,帮助世人能够从苦难当中摆脱出来,并且在释迦牟尼圆寂以后,这位菩萨依然凭借着他非凡的力量在拯救世人。

观世音菩萨或者观自在菩萨,他的名字还出现在净土宗的佛经里面。在这些佛经里边,它和阿弥陀佛之间的关系被描写成为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未来佛和现世佛之间的关系。

在《华严经》里边也有观音菩萨的名号。而在《华严经》里,他是年轻的善财童子到印度南部去巡游的时候,所朝拜的五十五位大善知识之一。

所以《心经》里边一开头就出现观自在菩萨或者观音菩萨这样一个名号,应该说是发挥了某种创造力,发挥了中国佛教或者东亚佛教或者汉字佛教这种创造力,它将慈悲为怀的一个实践角色,与般若内省的这种超凡觉悟,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至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来龙去脉,我可以说自己是初步浅浅地理解了一些了。其实这四天,是特别烧脑的,因为浩渺的文献和资料根本无从下手,单单看一本书籍又怕了解单一,所以为了能让自己感受到满意与心安,书籍、讲座、网页的资料汇总再梳理,确定自己不会产生太大的学知偏差之后再尽可能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给自己看,也希望给有缘人看。

从前不写作的时候,读书读两页觉得枯燥就放下搁浅了。遇到难以理解的,就犯困放弃了。其实很多坚持不下来的原因,都是懒得付出认真和努力的结果。

本来承诺每日日更1000字的承诺,今天第四天了,每天都会成倍超负荷完成任务。这在我之后的日更中,我一定会调整的,因为我更想日更和读书笔记成为我的一个生活微习惯,而不是一个需要太长整段时间完成的大任务。

毕竟读书赚不到钱,把读书读到的知识去实践中转化才赚得到钱!所以说,书要读,活儿也要干!

书要读好就必须有复盘,日更便是。

活儿要干好就必须有动力。此时,想起水儿写《传习录》读后感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复利的人生》、一篇是《人是怎样进步的》, 我也很想聊一聊我自己对这两个话题的感受。

看看字数,看看时间,再照顾下自己千斤重的眼皮,故明日再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日口误:比虾米还累。
    优优红瓷阅读 1,222评论 0 0
  • 这是第015篇文章/大约600字/需3分钟 这是一篇关于幸福进化俱乐部「分身术训练营」课程的一次回顾,课程的主要内...
    彭焕然阅读 3,880评论 0 0
  • 我怎么如此幸运我们都是富有感情的人,高兴的,悲伤的,各种感情都有,在自己没有达到或者没有修行到一定高度与层次的时候...
    Wan9sha阅读 3,5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