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朗读到背诵,你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两周的任务区别是:先朗读,后背诵。首先朗读起来肯定比背诵要容易得多,虽然刚开始翻译的版本读起来有些拗口,但是专业人士翻的还得照做不发挥,所以只能靠一遍遍的读来熟悉句子和文章,但其实没太关注句型的用法,因为大多都是无意识的朗读,只追求流畅了,而没有更高的要求。
这周第一天背诵时,明显感觉不如读起来容易了,但是没想到背诵的速度比想象中的快。以前每天背一句话,连续一个月才背下一篇新闻稿。这次的任务是先读顺,再背诵,看来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
在练习时,我感到翻译和我想表达的意思之间还是有些差异,在询问了翻译之后,也理解了之前的许多用词都过于消极和否定,用了更积极的方式表达可能更好些,但背起来也更难些。尤其是很纠结的是,背的时候是看天脑子想稿子?还是看着手机录音的时间?还是像对面有人一样练习“演讲”?对着镜子练过一次,脑子一片空白,除了个别读的特别顺的句子能蹦出来,完全不行。
2、比起第一次朗读演讲稿,现在再看这篇稿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这篇稿子的第一版中文和英文都是自己写的,但是当时感觉都跑掉了。第二版是找专业人士翻译的,也是我朗读和背诵的版本,在朗读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个别不理解的句型和单词用法,我会和翻译沟通并继续修改。
在背诵过程,我是先通过最笨的方法,自己默写来帮助记忆的,尤其多关注连接词和转折词,有助于对文章整体的记忆。前两天效果确实不错,后来因为时间紧,也比较着急,效果差强人意。不过再看稿子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自己熟悉的句子,看到一个词,马上能想到那句话。
3、半个月以来,除了朗读背诵本身,你还收获了什么?
以前进过许多小组,但刻意练习小组的任务是我完成的最认真的,第二周因为各种原因完成效果不如第一周好。虽然做的还不够好,但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对“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不管做任何事情,有没有尽力做好、够不够认真,自己心里是很清楚,只要真的想做好,所以不要用“如果...但是...”句型给自己找借口;
自己录音循环听是个好办法。比如我提前把这5部分录好音,在走路时、锻炼时、做家务时都可以反复听所好能做到和自己的录音无缝同步(虽然我还没做到吧@_@),在这个过程碰到总打磕巴的地方再看原文的时候印象会比较深刻。
搞清脉络有助于记忆。可能因为中文记的不是特别熟悉,所以在背诵英文时,需要重新摸清文章脉络和骨架,否则找不到锚点,这一点和读书、写作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和结构化思考的重要性。
4、给自己的表现打个分,为什么?
如果每天的任务都能完成可以算6分的话,我给自己打7分,这多出的一分也是打给第一周的自己的,就是会主动找方法并利用各种碎片时间背诵,第二周5分,因为周五通篇背诵的任务没完成(囧)。
5、写几句激励自己的话,同时写几句激励组员的话。
从昨天9点一直到今天凌晨3点多一直在工作,倒不是说多痛苦,而是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难道是进入了“心流模式”?如果是的话,其实说明自己还是有潜力可以挖掘的^_^。
这个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是很认真的人,我相信认真的人的运气都不会太差。持续做一件事如果感到痛苦,说明我们在进步。一个月后不管自己能否“成功”的演讲,做的过程都在滋养我们的自信心,而这是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力量,相信自己、死磕自己,我们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