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别人眼里辛苦的岁月,在我回忆里却是趣味满满的,充斥着我的少年时光,回想起来都是欢声笑语。
独走那条路
上初中了,家距离学校有一、二公里地,为什么不确定呢,因为夏季一段路程,冬季又是一段路程。家和学校中间流淌着有一条叫南川河的小河,冬季不能直接过河,需要绕道至白鹭桥,这样路程便增加了一倍。
初一时候,深秋有一天清早天未亮,已记不起什么原因这一天独自上学,路途恰好要经过小学校门口,记得刚走过没几步,后面传来了自行车的声音,紧接着一声中年男声:“娃呀,你怎么一个人上学呢?”“嗯。”我吱了一声,回头一看,是初二的数学老师雷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他又问我。我回他我叫什么名字。有幸后面我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偶然有一次发现,这段简短的对话被村里人听到,跟我说有一天早上老师和你打招呼了,这再一次加深了我对这件事的印象。村里果然没有秘密的。
现在回想,当时瘦瘦小小,也难怪老师会关心地问一句,可能他好奇我这个小不点儿怎么会是初中生,毕竟路过小学校门竟没有走进去。我当时有多瘦小呢,《长江七号》都看过吧,周小狄的形象就是我当时的样子。
这段路有一段让人感到孤独,过了南川河上的白鹭桥,路开始变窄,路南边是黑压压的山脉,山脚下有一间放有水电设备的屋子,常年黑漆漆的。就这么一间小屋子,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天未亮、万籁俱寂的时候。每次从这里经过,都会在心里做一个比较,是狼更可怕,还是鬼更可怕。当然一次也未曾遇到过。
再走走,直至南川河的支流沙峪河边,天色已然开朗,晚秋季节的沙峪河一滴水也没有,此时所有恐惧都抛之脑后了。
发大水了
我的家乡夏秋季节雨也是比较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路边的一个西瓜摊,雨刚下了20分钟,西瓜一个个好似加大马力的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而过。远远望去,平时温婉的南川河瞬间变成怒吼的“黄河”。 这种情形,我们就必须绕道走这座白鹭桥了。站在桥上,手扶着桥栏往下看,河水像怪兽一样呼啸而过,不时有上游的奇奇怪怪的东西被桥墩拦住,转悠了好一会儿,嗖地驶向下游,包括檩木、被冲散了的家具碎片等。
过了白鹭桥,前方还有一点小惊险,早已干枯的沙峪河突然也多了几股湍流,水虽然不深,也就至膝盖吧,但对我这个小个子而言也是一大挑战呢,一旦不慎跌倒,后果不堪设想。想起学龄前有次和姐姐们在南川河里玩,不小心被河水冲走了几米远,怎么都爬不起来,幸而被一个姑姑一把捞起来。这次也很幸运,在最急的这股湍流边,正好有同村高年级的大哥哥在助人为乐,于是我们几个小个子被他接二连三地背着过了河。阅读习作里经常读到的背小孩子过河的情景,真实地发生着。
一旦发大水,至少有两三周不能过河了,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是真想蹚过南川河抄近道啊,毕竟可以省下一半时间。过了些许日子,水终于不再浑浊了,水位也下降了不少,可流量看起来仍是平日里的两三倍,我和小伙伴把裤管挽至大腿根,两手提着鞋子,往前一步步试探着。此时听到一声熟悉的声音再喊:“不要过去,水太深!”回头一看原来是奶奶。少年时期多少都有点叛逆,想要自己做主,也想要证明自己,于是我们又往前探了探,脚底下的石沙由于水流湍急变得很松,又往下陷了一点,裤子已经湿透了,还是转身往回走吧!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回到了岸边,奶奶也应该放心了。但这次试探让我们多走了些冤枉路,我们选择走玉米地里的不足一尺宽的小径作为近道。走着走着,突然被一条黑色的小蛇拦住了去路,我“妈呀”一声,腿已然软了,可小蛇依然不慌不忙地“过马路”,我们就等它这个红灯变绿吧。可能它没有听力,我们俩的声音没有吓到它,它安然溜到“马路”另一边,我们迅速从它爬过的地方跳了过去,用最快的速度穿过了这片玉米地。
冬天的火把
冬天的上学之路总是漆黑一片,那时候公路上还没有路灯,冬天活计比较少所以村民们没什么需要早起的人。出门时繁星点点,即便走到学校门口启明星还在天上。
大部分时间都是结伴而行,不是你来我家门口敲门,就是我去你家门口等着。我们村子有三四十个孩子在这个初中上学,人虽不算少,但路长,略显的这段上学之路人声稀疏,我们就尽可能大声讲话,给自己壮胆。住在路边的住户也能听到我们愉快的谈话声,从来没有人抱怨被吵到,可能他们也还在睡梦中呢。
冬季的早晨寒冷刺骨,手经常被冻僵。路边堆满了麦秸堆和束扎的整整齐齐的稻草,每一捆有小碗口那么粗,调皮点的孩子顺手抄起一捆,等出了村庄,到白鹭桥那个人迹罕至、阴森恐怖的地方,点亮稻草当火把,火光映着前路,双手不时交替换着火把,一手把着火把,一手烤火,带着些许温暖前行。前面的同学听到后面的声音,伫足等着一起走;后面的同学看见前面跳动着的火光,加紧脚步跟上去,小队伍慢慢变成了大队伍,有时候一个队伍里会有两个火把,但不会再多了。毕竟是顺的别人家的稻草,还会送回去;毕竟两个火把已经足够了。
夏季的小河
夏天是我们最喜欢的季节,上学路程最短,可以直接蹚过小河,沿着干枯的沙峪河河床,走快点20分钟就到校了。
自然要穿塑料凉鞋的,河底有不少小石头,这样可以在河里玩耍一阵子再去学校;女孩子的白袜子也是必须穿的,舒适美观。这时候必做的一件事是洗这双袜子,拿在手里不等到学校就干透了,正好穿上。
村子里的大人们也忙着在河水比较浅的地方铺好搭石,方便孩子们过河。过搭石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娱乐方式,个子小或胆子小的孩子,通常两只脚都会停留在一个搭石上,等重心稳定了再慢慢摸索到前面的搭石上,循环往复;有的孩子像野马一般奔腾过去,活像“马踏飞燕”。
由于每年都有汛期,搭石也需要不断翻修,有时候只需要重新搬几块石头即可,有时候整个搭石阵列被洪水冲散了,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新工程了。
当然冬天也可以走搭石过河,只不过我们选择绕远过桥的原因是——搭石上会结冰打滑,即便如此也会有人冒险走搭石的,在学校经常听到谁早上掉水里了的新闻。当然没见过谁放学回家这么走,如果鞋和裤子湿了,少不了挨一顿说。为什么要提冬天的搭石呢,好奇害死猫,谁少年时期不曾干过一件妈见打的事。
还记得有次暑期补课,在家吃过中午饭继续回学校上课,路上吹着热风,蒸笼不过如此罢。果然到学校后开始发作了,中暑了。老师不敢留我,我自己挨着一步一步往回走,沙河里一片树荫都没有,边走边吐,大概走了半小时吧,终于到了南川河里,坐在搭石上,手脚都放在水里,感觉又活过来了一般,终于有了生命力。
写在最后
现在这条南川河已经大变样了,小时候见过成群结队的白鹭,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湖、鱼塘以及高架桥。过往的上学的路已找不到踪迹,世界像翻新了一遍,我的初中校园边上架起了代表城市腾飞的绕城高速。物是人非,记忆还在,不时翻出来回味一番过去的轻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