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旅行。
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觉总是很新奇,那些记忆总是容易很深刻,直到现在还能记得很多片段。
读书的时候才知道,古人早说过,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那还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格言,在那个交通急不便利的时候,书本上的都是圣人言简意赅的教导,太多的学问要靠旅行者的脚步去求知和践行。遥想先辈们行走四方,学成后指点江山的英姿,让少年的我也无限憧憬。
那些年,世界变化的太快,互联网、信息化、全球化,不知不觉间,旅行变成了流行的词汇,旅行的理由也变的多样了起来。
旅行可以是一种休假,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都可以暂时抛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都组织起来,到陌生的地方,远离自己日常编织的网络,享受一段轻松的时光。度假,似乎成了都市白领们的标签。
旅行也变成朋友们采购的好时机,在世界各地可以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当地最好的商品,日本的电器,韩国的药妆,美国的品牌,国人的购买力惊人,让海外的商店纷纷向中国客人抛来橄榄枝,连商店的售货员都越来越多变成了华人,银联卡刷遍全球,真是宾至如归的感觉。
结婚的爱人们喜欢去远方度蜜月,甚至旅行结婚,世界上总有那些让人窒息的美景,让人们憧憬远方的浪漫。尤其是那些美丽的海岛,白色的沙滩,海天一色的远景,更是女士们的最爱,让马尔代夫、巴厘岛这些海岛成为蜜月的代名词。
越来越多的旅行团也出发了,从国内到国外,新的旅游线路不断被开发着。有着旅行团的导游,跨国旅行的门槛变的很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看看异国陌生的城市和人群。看到新的景致就如同有了新的收获,总会带来满足的感觉。只是这样的心理,让国人总喜欢尽量去更多的地方,太多的时间就被消耗在路上,好不容易下车,赶紧举起相机一阵猛拍,到此一游的心思总是国人丢不下的情结。
年轻的我们更多的喜欢自由行,让行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惊喜,有朋友喜欢背上巨大的背包,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也有同事喜欢去乡间,在田野里感受记忆里的乡情;有人喜欢组团自驾游,有人喜欢利用周末做飞去飞回的短途旅行。有一段时间,我对美国很感兴趣,那里有西方文明的重镇,可以全方面的感受西方都市文化的气息。去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往往是一段欢乐的旅程,因为美好的憧憬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慢慢地我们开始接受深度游的概念,远方的魅力更多的在于文化的不同,品尝异地的美食,与异地的人们交流,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可以获得更多体验的同时,也许可以对世界多一分了解和包容。
但慢慢的觉得,旅行的理由并不止于此。
旅行确实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但现在的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全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获得,古人“不出门知天下事”的恭维,已经变的很普通,时代让人们早已不需要去远方才能开阔眼界。
每次旅行归来,整理见闻写写游记的时候,我发现,花费那么多时间与金钱到远方,更多的还是给自己一种触发,触发自己的思考。将异国的见闻作为引子,有很多都值得去思考去研究,总会有很多新的启发。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往往是一次旅行带来的最大的收获。
世界并不神奇,很多大哲人都很少旅行,甚至一生都呆在自己的家乡,苏格拉底、罗素,休谟都是如此,但他们看世界比任何人都要透彻。因为缺乏的不是眼界,而是思考。
如今这个时代,如果说有对世界认识不足,那一定和获取的信息量无关,只和对事物的洞察深度有关。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去过再多的地方旅行,也不会提升多少对世界的认识。
旅行也并不神奇。离开日常生活状态的人们,对旅行总是有着特殊的期许。人们往往赞叹着远方的美好,又抱怨生活的乏善可陈。他们忘了,他们是用着最好的期许到远方,却没有把同样的心带回生活。
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重要的是发现美的能力。虽然享受加州温暖的阳光,但家门口每天清晨的阳光同样有它的美;日本的樱花虽然令你陶醉,家门口的花园也一样有着繁花似锦的美。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金钱去异国他乡,并不用遗憾,因为那带来的欢乐和在家中享受到的鸟语花香或者读到一本好书的快乐是同一种快乐,不会有太大差别。如果特意为旅行而去旅行,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反而容易觉得不过如此而失望,最后疲惫而归。
对我而言,旅行的理由在不断变化着,从儿时享受陌生的新奇,到少年时渴望着开阔眼界,再后来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到现在喜欢用旅行引发自己对世界的思考。也许将来我对旅行又会有新的感悟,相信那又会是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