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献花图》传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作。
一般认为该画出自《维摩诘经》中的典故。
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智慧极高,善于辩论。
一次他称病在家。佛陀听闻此事后,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去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500菩萨,还有众多声闻弟子,一起前往维摩诘家中。
维摩诘趁此机会,与文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让屏气聆听的众菩萨、弟子茅塞顿开。
这时,天女现身,以神通力向众人散花。
有趣的是,撒向众位菩萨的花瓣纷纷掉落在地,而撒向众弟子的花瓣却被粘在了身上。
由此可见修行境界的高低。
佛陀弟子舍利弗身上也粘上了花瓣,心生不满。
于是散花的天女又给他讲了一些佛理。
这幅画重点突出了“天女散花”一段。

画中,文殊菩萨身形最为高大,地位最高。
不过,菩萨和众弟子的目光大都看向仙女。
那就先看主角仙女:

这位仙女的姿态成优美的曲线,似行似立,回首而望,衣袂飘飘,既有少女的轻盈灵动,又有贵族女子的端庄。
仙女左手托花篮,右手拈花,小指翘起,动作柔美。
再看开脸部分,面庞饱满,五官清秀。
再看舍利弗:

画家把他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他的身体面向文殊菩萨,可见是在听菩萨说法。
而脸则转向仙女,显然是被仙女去吸引。
舍利弗的姿态动作将左右两边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长相、表情、姿势、衣着等等,都和仙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画面右侧,是文殊菩萨和三位弟子:

只见文殊菩萨端坐在华座之上,身上的璎珞装饰十分显眼。
菩萨的手势既让人联想起讲经说法,又与仙女的姿势有所呼应。
华座下面趴着两只动物。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而画作下的,如果非说是狮子的话,只能说长得太过潦草了,而且还很呆萌。
可能这样更能显示出菩萨的神圣吧。
衬托菩萨的,是他身后的三个弟子。
左右两位看向仙女的弟子都笑眯眯的,远没有菩萨的表情端庄。
而中间弟子直接看向观者,仿佛在与观者做视线上的交流,直接把观者带入了画中。
总体来说,这幅画在布局上疏密有致,人物姿态有动有静,色彩以沉稳为主,反衬出仙女的灵动。
画中人物相互联系,同时又各具姿态,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天女献花图》绢本设色,纵 26.6cm,横51.4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