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后感悟
-----对惩罚和奖赏的正解
兮兮老是不好好吃饭,最近姑姑家的表哥来了,两个小朋友在吃饭时真是让人头大。一会爸爸说:兮兮,多吃点这个青菜,你尝下奶奶炒的多好吃啊!爷爷在旁边接着说:“你再不吃马上就吃完了啊!”可是不管怎么说,兮兮就提不起任何吃饭的兴趣。奶奶于是就提议:今后吃饭如果连续三天表现不错,每人奖励10元零花钱。这招立马对两个小朋友有了吸引力,当天吃饭也不用大人在旁边提醒了,很愉快地吃完了晚饭。吃过后两人还算了下再有9次就能拿到奖励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稍有表现不好,奶奶就在旁边说:如果不好好表现,奖励就拿不到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又乖乖吃饭。昨天晚上终于开心地拿到了10元奖励金。
今天奶奶又开始了她的第二个3天计划,昨天晚上睡觉前兮兮还算了下,如果一直好好吃饭,一个月可以拿到100元,还问奶奶会不会破产,后来一想奶奶每月都发工资,于是就放心了。
其实对奶奶的这种做法,我在内心是持反对意见的,为了让小朋友好好吃饭就给奖励,短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但并
最近刚好在读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一书,第五章讲的就是“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里面的观点颠覆了我以前的一些认知,让我对惩罚和奖赏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关于奖赏。现把其中的一些观点摘录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惩罚和奖赏是适用于独裁社会的,在独裁社会,权威者享有支配地位,有给予他人赏罚的特权,能够决定谁有功有过,谁该赏谁该罚。而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民主包含平等,父母不能独享权威。权威意含支配权----一人高于他人。而平等理念中,没有所谓的支配权。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惩罚只能帮孩子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和挑战。惩罚只能给父母带来期望的短期效果。
而奖赏孩子和惩罚孩子一样,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是弊大于利,这两种行为都缺乏尊重。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中,人们做完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需要被完成。这时的满足感来自于和谐的互助与合作。
在以前的观念中,大人认为小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惩罚,如果表现好的话就给孩子奖励。以前的家长打骂孩子比较常见,并且不只孩子在家挨打受骂,经常也会听到很多家长见到老师会说:孩子在学校就交给你了,如果犯了什么错误,随你打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80后、90后当了父母后,很少再有人打骂孩子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意识到惩罚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可是关于奖励,好像我们依然和以前的家长的一样,并没有什么大的进步。比如,我们会对孩子说:如果你乖乖地练习一个小时钢琴,我就可以答应你买一个你喜欢的玩具;如果你打扫家里的卫生,我可以奖励你5元零花钱.......诸如此类。
其实我们错了,奖赏和惩罚一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弊大于利。
首先,奖赏不能给带给孩子归属感。奖赏会让孩子形成“只有获得,才有价值”的错误价值观,他们会认为自己做事情只有得到回报,才有社会归属感。家长们试图用物质利益换取孩子的合作,其实没必要贿赂孩子,孩子们其实都有享有好行为的愿望。孩子的好行为来自于他们希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的天性。
其次,奖赏无法培养出孩子的责任感。在奖赏的方式下,孩子们会认为不做事情是应该的,只有得到好处时才做。他们的关注点在于“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比如,给孩子付钱让他们做家务,为什么要付钱呢?孩子作为家庭中的名成员,享受家里的一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应分担家务。
最后,奖赏有时会让孩子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当我们用奖赏换取孩子的好行为时,其实我们是在表现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很气馁。并且奖赏不能一直满足孩子的胃口,就像奶奶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如果连续3天表现良好奖励10元钱,可能开始对孩子很有吸引力,慢慢地孩子就会对此失去兴趣,除非奶奶给出更具诱惑力的条件,一直到没有任何奖赏能满足她的胃口,这样就导致了孩子的错误价值观,认为这个世界欠他的。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