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三、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的本质、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概念与特征
科学概念的整体或完整形象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建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一种方法”(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凭借的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的累积性和继承性)、“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重要的观点来源”(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具有理论功能)。
科学的根本目标或直接职能是求真——探索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和精确的知识。这样,科学既是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也包括这种探究活动的结果即知识体系。
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具有超越任何特定或具体现实的抽象性。
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群体的产物。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其特殊性变现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的直接目的当然不是像生产活动那样追求物质财富,而是旨在学术创新,不断“生产”精神产品——科学知识,因而科学表现为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个人观点:科学或求知可能带来财富、成就等,但如果将结果定义为目的,将会限制其发展,或引入死胡同。如果以追求知识和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事情,则所做的事情的成就可能是无比巨大的。
科学与常识:虽然科学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知识,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垄断整个知识领域,常识依然在某些领域、某些问题上发挥着科学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仍需区分哪些是科学,哪些是常识。可从以下几点区分:
1、科学的一大特征是系统性和组织性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解释性:科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提供事实,更要提供事实为什么这般的解释。
2、科学的知识或结论具有精确性、严格性:一般来说,它清楚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而常识则往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3、科学具有批判性:没有任何人、任何结论拥有检验上的豁免权。
4、科学与人类的其他重要活动如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有很大差异。
当这个世界不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当我们以自由人的身份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和观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领域。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述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所假借的方式不能为理性所接受,而只能为直接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爱因斯坦
科学力求如实地描述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说宗教的目标是致善,并不是肯定一切宗教行为都是善行,并不意味着宗教一定不会危及人类及其科学。这正如说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并不等于说科学家个个都是永远致力于真理、绝不会做有悖于这一目标的事情的圣徒。因为无论什么目标,对人类的活动来说都是一种理想,而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距离的。
(二)科学活动的基本规范
1、普遍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因科学家所属的阶级、种族、民族、国籍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2、公有主义:这是指肯定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充分的、公开的学术交流,有助于砥砺思维、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提出和解决问题。相反,如果对科学成果进行保密,不仅这一成果得不到科学界公开的承认,使科学家本人及国家错失这项发现的优先权,更可能延缓科学的发展。公有主义还保证了科学的累积性和继承性。
现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牛顿的那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3、竞争性:科学竞争不表现在物质利益等方面的争夺,而主要表现为发现的优先权的争夺上。对优先权的这种争夺从总体上说对科学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尽管争夺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光彩的甚至丑恶的行为。
4、不谋私利的精神:大多说人还是愿意将科学理解为对真理的不谋私利的求索,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看成是谋生的手段。
5、合理的即是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家绝不应未经任何分析和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的怀疑应是有具体的根据和理由的怀疑,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怀疑一切。对一个合格的科学家来说,既不能不加分析地接受一切,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
个人观点: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我一直怀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如果我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坐观自照,不认真审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的自信哪里来?有凭空的自信吗?以前的我不自信,很多人劝我自信点,我还是没有自信;现在的我,了解和认清自我后,自信自然而然就来了。所以,我认为自信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由依据的,在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后有理有据的自信。
(三)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给我诸多启发的模块之一)
这里的科学指经验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自然科学,医学、农学、材料力学等应用科学或技术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
“非科学”一词不含任何贬义(除其中的伪科学外),意指一切属于非经验科学的学科,如数学、逻辑学、哲学、巫术、神话、宗教以及伪科学(如占星术、炼丹术)。
我们要严格区分:科学、非科学、不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关系。
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科学等同于真理,把非科学视为谬误,因此自觉不自觉地 把划界问题混同于真假问题。这样做不但不正确,而且极易导致一种"科学独断论",即把科学视为真理的化身或储存真理的仓库,而非科学则一无是处,甚至充满邪恶。
科学与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期间充斥各种谬误甚至荒诞不经的东西,并不像以往人们想象的那样“纯洁”,那些与世无争、不食人间烟火,它只是人类理智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虽然是特殊的、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
对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有一个较准确和清醒的把握,既不会因为要划界而夸大科学与非科学的差别,无视科学的历史本性,也不会因为强调辩证地看待划界问题而抹杀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甚至让伪科学得以在科学的神圣殿堂大行其道。
要成为科学必须满足两项条件(这两条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否则一般不能成为科学:系统性;可检验性,而后者更为重要。
(以下有重点)
可检验性:可检验性是科学的一条最重要、不可动摇的底线,把握住了它,虽说仍有可能将一些实际上是科学的东西暂时排除在科学之外,但至少可以将那些或貌似科学或模棱两可或故弄玄虚而实际上言之无物的东西彻底清除在科学之外。
可验证性≠可证实性。
全称陈述:关于一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陈述;常用词:所有
存在陈述:指关于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陈述。
严格、非严格、局限是对定语或条件的限制程度。
可检验性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可”字本身即具有逻辑的含义),而不是事实性概念。
如果按照可证实性来判定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将可能把那些以全称命题形式出现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理论排除在课程之外。
全称陈述无法最终确证,如果一个理论是”科学的“意味着它必须得到普遍的确证,那就等于是在说,没有理论是科学的。
一个理论的不会出错的程度与其无所指的程度成正比,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而皆准的理论不会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引用自网络,印证科学不等同于真理。
可证伪性:证伪主义者波普尔认为,可以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并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这里的可证伪性并不是指一个理论在事实上已经被证伪,而是说它在逻辑上或经验上存在证伪的可能性,只有那些能够被经验反驳的命题即可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优点:强调科学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它认为一种好的、科学的理论是一种能够提供丰富的内容和信息量的理论,因为这样的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较大。而那些不可证伪的理论,看似绝对正确,但正因为如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不可能被驳倒,这使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个世界的任何信息,这样的理论显然没有资格成为科学的理论。
严重缺陷:
1、全称命题确实不可证实而可以证伪,但科学理论并非都以全称命题的形式出现,有些重要的科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存在命题的形式来表达(如“宇宙中存在黑洞”)。如果硬要以能否证伪来衡量所有的科学理论,将可能除掉某些有重大价值的结论。
2、科学是由韧性的,也是需要韧性的,不会一遇到“反例”就被轻易“证伪”了。
个人推演:数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由于其不可证伪性,被划分为非科学的。这里强调一点,非科学并非谬误。而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最终都不会被证实,但却随时有可能被证伪。这里强调一点,科学并非等同于真理。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们所提出的种种关于对象的理论假设必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这既包括科学实验的检验,也包括工作这种实践活动的检验。
(四)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
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观点、理论和学派的争论结果形式如下:以比较正确的代替错误的;以比较全面的代替片面的;以比较深入的代替表面的;以更普遍的代替原有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的。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都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这就是自然界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科学正是在分化——综合——再分化——再综合的循环往复中向前发展的。
科学的继承方式和内容多样:科学理论的继承,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的继承,前人所搜集的观察和实验资料的继承等。
(五)科学发展模式及其动力
1、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科学发展模式:感觉经验→假说→科学理论。
只看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渐变、量变、继承和积累的一面,忽视了突变、质变、突破和革命的另一面。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问题1→试探性的假说→消除错误→问题2...。从问题1到问题2的每次循环都是一次科学革命。
优点:对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强调,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真正前提和出发点;强调证伪和革命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提出了“人性化”的科学观(强调科学的可错性,科学家犯错误的可能性)。
缺陷:过分情调科学发展中的证伪、质变和革命,忽略科学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依然具有的证实、稳定和连续的一面。
3、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革命...。前科学到常规科学是肯定的量变过程;反常和危机到科技革命到新的常规科学是否定的质变过程。
在库恩看来,自然科学是在普遍的范式或文化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理解或解释的活动,理解或解释是依赖于范式的,与范式无关的解释或纯碎的说明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解释说到底是社会学的。
4、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进化与革命
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因:内在的逻辑动因与外在的社会动因。
(未完待续......,最后一部分讲科学思维的艺术——自然科学方法论,并简单的提到书中最后一章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的部分内容,干货依然有。)
本文结束前最后问题讨论: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
认识上的差异并不代表事物本身具有差异性或多样性。
非科学不一定是谬误,且不可将事实与价值混淆。
以下为书中提到对神话破灭的解读,仅供参考:
神话一:中医讲究整体和联系:中医既不能在理论上证明联系的必然性,实践中也找不到客观证据证明其确实存在。
神话二:中医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标本兼治,而应该标本兼治和能够标本兼治是由界限的。
神话三: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中医一个重要原则和特点是辩证论治,但这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价值与事实不能混淆。
神话四:中医纯草药,无毒副作用:正规的中医都承认中药有毒副作用,比如乌头、附子、洋金花等毒性极大。我们听的说是因为对中药研究不足。
神话五:西医走到头,今后要向中医学习:中医几千年来无重大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