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缘在季风听历史学博士成庆老师讲佛陀出家的原因。
成老师没有照本宣科,大谈佛经本身,而是朴实、幽默、又和现实生活紧密连接的语言,给大家细细道来,受益匪浅。
佛陀的生平
佛陀到底长什么样?到底哪尊佛陀更像?他是一个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物?
世界上尚存的最老佛塔,印度的桑奇佛塔,也没有看到佛陀的雕像。通常,在印度的寺庙,他们不供奉佛像,他们通常是供奉菩提树、佛陀的脚印。
因为没有照片实证,所以其实没有谁能说清佛陀到底长什么样子。
现代的神话学一致认为菩萨是神话。
而欧美的佛学界认为佛陀是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发掘了阿育王柱。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在19世纪来到印度,在印度发现了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重要的佛教遗址,而他本人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从佛经上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
据说悉达多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悉达多相貌庄严,预言他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
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太子将来出家,便想尽办法不让离开皇宫。
但是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当他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时,让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受到极大震撼。
当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时,决定放弃王位,开始苦修,希望能找到帮助终生度过苦难的解脱之道。
苦修6年,却没有得到解脱,于是下山,并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
精神振作后,悉达多在菩提迦叶选了一棵树(菩提树),在树下禅定。他说如果不能觉悟就一直不起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他觉悟了。
觉悟后的他登时觉得浑身通畅,可以夜睹明星。于是佛陀想要入灭,但是终不忍众生受苦,从菩提迦叶步行到鹿野苑,开始讲法。
出家的原因:众生太苦,要度他们。
在佛教里,众生之苦分为八大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生老病死很容易理解,成老师着重给大家讲解三种苦。
1、 爱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生离死别,人间惨事,青年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相爱时,我们常将对方视为长久不变:“我会永远疼你”,“我要和你白头到老”。
然而别离之苦却随时相伴左右。
最近爱人连续出差十几天,我就深切体会到了这种苦。尤其是当独自一人应对各种繁杂家务之时,更能体会这种离别之苦。
2、怨憎会
“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情况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真是令人苦恼万分。
其实在相爱的人之间也常常产生怨憎会,比如亲子关系,对子女的期待、执着就容易产生怨憎恨。在很多孩子的头脑中会产生“父母皆祸害”的感觉。
尤其心理学在社会广泛流行后,很多人都会将自己过好的原因归咎于原生态家庭的父母身上。
3、求不得:
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
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
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越是贪爱,越是容易有求不得的苦。投入贪爱的过程,你已经种下了苦的种子。
早上挤地铁为什么觉得苦?就是因为我们期待着坐地铁是没人挤如果他人不挤着我我才会开心。
我们常常希望外面的环境符合内心的要求,每一个人都是控制狂。
常有人觉得家里苦不堪言,不是家庭有多苦,而是对家庭有太多的自我设定和期待。
“你为什么不能把衣服自己洗好、挂好?”
“你为什么不能像同学XX一样赚很多钱?”
“为什么你不能和隔壁小明一样勤奋好学门门100分?”
当我们怀揣很高的期待看一件事,苦也就必然会随之而来。
在求不得这个苦上,自己有着很深的体会。我总是希望孩子脾气好、身体好、写字好、成绩好......
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我便会对孩子失望,甚至觉得自己很无能、很失败,于是情绪也会变得非常糟糕,一点点小事都能把自己给惹毛。
今天总算明白,放下期待,心便自由。
成庆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他从虹桥机场打车回家的经历,因为路程近,常常遭受司机的白眼。
我也从来都不敢从机场打车回家,哪怕带着很多行李,也会乖乖去乘地铁。之前只是觉得司机太势利,遇上一个路近的便给脸色。
成庆老师从佛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是因为司机在排队3个小时的时候已经有了能钓条大鱼的期待,结果你只能给个40块,他的苦相便立即呈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晚年的时候他将其增加到第六层:超越自我的需求。
而悉达多则是通过生老病死直接看到了最高的需求:超越自我的需求,如高峰体验、灵性成长。
生活便是最大的道场,用心观察生活,你便能看到其中的苦,当你看到了他它,便能理解它,也就有了跳脱它的自由。
再次感谢成庆老师将其所学所悟毫不保留分享给我们,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