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着天气好,我开着我的摩托车去了一趟坡南老街,讲真,坡南老街,我已经去了无数次了,可每次过去时,仍会有许多新发现。它犹如一个斑斓的宝库,令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到达地方,已经是上午十点左右,可街道上人迹寥寥,仿佛依然沉睡在梦乡里似的。惟有几个老人搀扶着,慢慢地行走在青石路上,似乎是在回味那古老的时光。廊庭下,正坐着几个老人在晒暖,笑容绽放在阳光下,令人觉得温暖。没有喧闹、没有熙熙攘攘,当一切都归为沉寂,老街又回到了寻常百姓家。我才恍然大悟,清晨的坡南老街,是属于人间的,这里依然藏着人间的小美好,是烟火中的人间。而当夜幕降临,这里又该换了另一副模样,不过,那样的老街,我似乎无缘遇见。
寻觅着,感受着,此刻光线已经慢慢变得坚硬起来,可光影魔术师,无论在哪里,都是一幅绝妙的画作。而我喜欢的,似乎永远是那份不经意间的美好。如那斑驳的光影,水中的游鱼,还有那人间的点点滴滴……
怀着欣喜,我从入口处走到了通福门,通福门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清朝时期浙江到福建必经的一道关口。民国后期曾改为“识字门”,解放后改称“解放门”,如今已恢复“通福门”的原名。
通福门是古时浙江通往福建古驿道上的要隘,南朝宋景平年间,谢灵运曾来此游览吟诗,陆游赴福建宁德任职时也途经此处并留下《平阳驿舍梅花》一诗:“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
正当我看通福门前的地图时,旁边的一个小姐姐轻声细语问道:“你好,你们这个上面的铺是什么意思?”我细细看了一下,确实连萧江也变成了萧江铺,记得先生曾对我说过,萧江并不叫萧江,萧江,原名古院里。南宋时,兵部侍郎萧振出生于此,他出资在家乡的渡口建造渡船,雇船夫摆渡,方便往来行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地称为萧家渡,因方言“家”“江”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萧江”。本以为这里的“铺”是各个地方的方言差别,没想到一番查询后,另有玄机:
通福门前的地图上有“铺”的称谓,是因为“铺”是古代邮驿系统的组成部分,通福门所处地段曾是古代邮路的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平阳地连浙闽,公文传递频繁,于是每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兵二名,负责更番传递公文。据《隆庆平阳县志》记载,当时平阳县设总铺,还有迎恩铺、平安铺、长山铺等多个分铺。通福门作为平阳通往福建的要道,其周边地图上标注的“铺”,就是这些古代邮驿站点的遗留称谓。
而细细查来,本以为平阳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没想到早在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这里便已建县,初名“始阳”,算来已有1700多年历史。到了五代梁乾化四年(914年),吴越王钱镠平定横阳之乱,取“横阳既平”之意定名“平阳”,这一县名沿用至今,历经1100余年未曾更改。
时隔多年,我才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竟然有着千年的历史。一瞬间,也忽然明白了为何坡南老街为何会有那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了,如东岳观、迎坡阁、通福门、 师儒侍养牌坊、坡南十四桥、回春堂旧址等。
我想,随着步伐深入,或许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和文化积淀里,我能寻觅出更多璀璨的宝贝。那就用双脚去丈量这片神奇的土地吧,我想,定会有许多惊喜和我们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