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认识硬皮病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硬皮病并没有完全对应的病名。不过,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常被归类于 “皮痹”“肌痹” 等范畴。中医凭借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硬皮病的诊疗开辟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路径,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探寻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硬皮病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感邪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邪便会乘虚而入,侵袭经络,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不畅则无法濡养肌肤,从而导致皮肤逐渐硬化、萎缩。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长期的情志失调,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对脏腑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引起气机紊乱,进而导致气血瘀滞,这也是硬皮病发病的潜在因素之一。此外,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虚弱则水湿内生,凝聚成痰,痰与瘀血相互交结,阻滞经络,同样会引发硬皮病。

辩证分型与治疗

寒湿痹阻型:这一类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肿胀、硬化,同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在遇寒时会加重,得温后则有所缓解。观察其舌苔,可见白腻之象,脉象弦紧或沉迟。在治疗上,应以温阳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原则。常用的方剂为阳和汤加减,方中熟地、鹿角胶可温补肾阳,肉桂、炮姜能温阳散寒,麻黄、白芥子用于通络化痰,甘草则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气血瘀滞型:此类患者的皮肤不仅硬化,而且色泽紫暗,还会出现斑点,同时伴有胸胁胀满、疼痛等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涩滞。针对这一类型,治疗重点在于活血化瘀、通络散结,常用的方剂是桃红四物汤合丹参饮。方中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熟地、白芍可养血柔肝,丹参、檀香、砂仁则能理气活血止痛。

脾肾阳虚型:除了皮肤病变外,患者还会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便溏等全身性症状。舌象表现为舌淡胖,苔白,脉象沉细。治疗时应以温补脾肾、益气养血为主要方法,常用金匮肾气丸合右归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补肾益精,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肾阳,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进一步增强温补肾阳的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