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治之光——罗翔《法治的细节》(2/8)

2020年9月,法学教授罗翔,因为一则书评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肆意解读和攻击谩骂。

网上的人群嘈杂喧闹,他没有过多解释。

当天下午,他以“退网”平息一切,退回简单的生活,逃到书中的世界。

随后,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心声集结成册,出版了这本《法治的细节》。

《法治的细节》


在这本披着法律外衣的随笔集里,你可以走进罗翔的专业,看到他对热点案例的法理解读,也可以走入罗翔的书单,感受他对各种名著的哲理思考。

在阅读之中,还能听听他袒露这两年心境的变化,以及对人生产生的新感悟。

有读者说,读这本书“就好像跟信任的长辈聊了个天”。

在书里,他没有读书人的架子,也没有老师的说教,只闪耀着朴素的正义和温暖的烟火气,然后真诚地告诉你——

读书能够让你总是清醒,总是理性,总是谦和。

翻开这本《法治的细节》,你就会发现:

人这一生读的书,都会变成你的格局和气度。


一、读书以明志

“经常有人问我,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我知道他们想听到的答案——成为一名网红。”

这是《法治的细节》开篇序言里,罗翔写下的第一句话。

然而,他却挥动着笔,道出他的真实想法——“我理想中的成就,是做一个好老师,教好法律,传播法治理念,让每个人意识到内心幽暗的成分需要被封锁。”

在书中,我们可以从罗翔的成长经历里,看到书对他人生之路的影响。

小时候的罗翔,因为爸妈常年不在身边,到了青春期就变得异常叛逆。

爸妈无奈,只能将他送到外公家接受教育。

外公是名老师,家里有特别多的书,不少是关于法律的入门书籍。

在这里,他每日沉浸在书海中,渐渐地,心中有了对法律世界的向往。

沿着这个目标,他沉下心来,勤奋苦读,从县城一路考到北京,读到北大法律博士。

毕业后,他成为了政法大学的法学教师。

读过的书,令他在课堂上既可以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又可以幽默风趣洞察世事。

他在学生中备受欢迎,也成了新一代知识网红。

读书,照亮了他立志要走的路,也让这条路越走越宽。

政治哲学书中对“理想国”的描绘,总让罗翔心怀信仰:“今后的每一天,我希望法治的光芒能够照亮每个人的内心与前行的道路。”

文学作品中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也让他总能找到事业的意义和前行的目的,一如他给每一位学生的寄语:“做法治之光。”

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之中,看见未来的自己。

有时候你读了什么书,就意味着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读书以思辨

罗翔曾在书里说,你我都生活在偏见之中,出身的偏见、种族的偏见、地域的偏见、性别的偏见……人的一生就是走出偏见。

每个人都会遭遇偏见,那我们应该如何破除?

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然后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培根回答:“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他们的答案指向一处——读书,然后思辨。

在《法治的细节》里,罗翔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告诉读者,他是如何通过读书学会思辨的。

比如罗翔曾经主张死刑废止论,认同《犯罪与刑罚》中对死刑的探讨,认为死刑是没有效果的,所以可以废除。

但当他看了很多相关书籍,尤其是读到一些作品中死者亲人对“恶意杀人不偿命”的控诉,字字血泪般地抗议,让他意识到,废除死刑这种看似博爱的人道主义刑罚观,无疑是对被害人的家属造成了再一次伤害。

他质问自己:“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们宽恕别人?我们又有什么代替被害人来宽恕别人?”

再比如,在研究性犯罪时,罗翔谈到,他曾支持对女方的实际侵犯作为犯罪量刑的标准。

后来读到了一些女性研究学者的观点,他才发现自己其实是站在男性行为的立场上看问题,而忽略了女方的弱势。

重新思考性犯罪标准,他察觉,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男性的视角审视女性的行为。

哪怕不是行为上剧烈反抗,当女性说了“不”,你的行为就过界了,你就应该停止。

这样的思考,让他在书中呼吁,虽然男女有别,但是合理的区别对待,也是法律正义的一种表达。

不读书不足以共情,不共情不足以思辨。

每一次阅读,都是让你从不同层面理解这个多元并立的世界。

阅读经典就是在不断地超越固有的偏见与狭隘,成为帕斯卡尔说的那根有思想的苇草。


三、读书以自省

罗翔在书中,谈到读书的四层境界。

第一层,在书中逃避世界。

罗翔最喜欢《纳尼亚传奇》的作者路易斯,从小沉迷阅读,不愿走出书中世界。直到母亲的骤然病逝,他才幡然醒悟,原来书不能成为真正的庇护,只是一个乌托邦。

在读书中逃避现实可能一时有用,但真正的困境并不会因为此而消失。

第二层,在书中营造世界。

在书中搭建完美世界,这和逃避现实本质上并无区别。

想象毕竟只是想象,如果我们只是执着于书中的一切,却没有真正受到启示或反思,那么这种阅读无异于自欺欺人。

第三层,在书中理解世界。

这一境界,终于把读书上升到现实层面。

在书中看见了不同的风景,习得了足够多的经验仍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书籍中更宽容地理解并接受这个多元并立的世界。

因为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读懂自己。

第四层,在书中超越世界。

生活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它会赋予我们对抗低谷的力量。

这一层境界是在思考,当我看过书,又接受了现实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罗翔的回答是:“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读书的境界,一如人生的境界。

每一层境界向上,都是我们纵深自省、自我探索的过程。



与其说通过《法治的细节》感悟法治,不如说在细节中看到了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丰富甚至塑造。

那些读过的书,都变成生命中最充实的补给,赋予我们对抗庸碌琐碎、抵御世事无常的心态和能力。

如果你再问我那个问题,人这一生,为何要读很多的书?

我想借用达尼埃尔·佩纳克《宛如一部小说》里的一段话作答:

人建造房屋是因为他们活着,但人写书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死。

人群居抱团是因为他们是聚生动物,但人读书,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孤独的个体。

阅读对人来说,代替不了其他东西,但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阅读。

它无法为人的命运提供明确的解释,但能为他在他和生活之间织起一张密网。

读书,也许不能一时改变你的现状,解决你的困顿。

但透过读书织起的这网,你却能看到无数个答案。

冲破这张网,哪怕在那些最坏的日子里,你也会发现最有趣的生活,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