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脉证并治--退黄八种方法
医圣退黄八种方法汇总:
汗法:解表退黄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黄芪汤。
吐法:搐鼻法,促进退黄,就是瓜蒂散,这个最好不要用。
下法:通腑消瘀退黄法,就是大黄硝石汤,里热成实。猪膏发煎,润燥、消瘀通便。
和法:和解退黄法,作为兼症,宜柴胡汤,需要临证来化裁。
温法:“于寒湿中求之”,向大家推荐《医学心悟》的方子,茵陈术附汤、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等。
清法:对于湿热发黄,要分辨,它是湿热两盛型,用茵陈蒿汤,热重于湿型,《伤寒论》提出用栀子柏皮汤,湿重于热型,用茵陈五苓散。又多出来的,是热重于湿型,用栀子大黄汤。
补法:建中退黄法,本义是对萎黄提出来的治法,小建中汤可以应用于包括黄疸的恢复期,或者残留黄疸不退。
消法:消瘀化湿法,《伤寒论》提出抵当汤,对女劳疸兼有瘀血、湿热者,用硝石矾石散。
----------
“医圣退黄八法”里的内容比较充实,对临床应用很有价值。
萎黄和黄疸的鉴别点在哪里?
一个是身黄的颜色,萎黄一定是萎黄的,是脾之色,是脾虚不荣于肌肤的一种颜色,也是比较暗或者说没有光泽,关键地方,萎黄是小便自利的,不存在黄疸的小便不利症,另外,疸病里面的“三黄”,是以目黄为鉴别要点,萎黄目不黄,也可以说,有的时候,病人的眼目,还因为脾虚,气血不足,显得暗淡,若有贫血外观,眼睑白,口唇也发白,这都是外象,所以,和黄疸是很好鉴别的。
小建中汤在临床适用,还可以用于,小儿的溶血性黄疸,建中治疸的问题。
尤在泾对于虚黄,提出补法,他有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说:“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
尤在泾认为,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这个下法是润下法,尤在泾认为,是把清利变为润导,即猪膏发煎之治。
看到了什么兼证,就“随证治之”,见呕,用小半夏汤,见腹痛而呕,用小柴胡汤,这些法,都是治黄疸不可缺少的。用小建中汤治法,疗效很好,现在已经被公认,对于黄疸的恢复期,以及残留黄疸不去,用建中法,可以达到补虚以滋化源,治本来退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