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成熟和年龄有正比关系,那爱情这件小事和年龄仿佛毫无关系。
今年我20。我一直以为我知道什么是爱情,知道自己想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但是最近,我不敢这样说了。
从活过的这20年看,中学时候的我,大概是最懂爱情。那时候,会因为一个眼神,一个背影,一个微笑,把一个人悄悄放在心头。然后我非常确定的知道,这是爱情。
我会为了看他打篮球,骗接我放学的爸爸说今天值日;我会为了听到他的声音,一到课间就抢着守在门口;我会因为高中教室跟他不在一层楼,伤心的几天听不进去课;我会为了离他更近一些,拼命学他爱的英语。。。
虽然这些努力最后都付诸东流,以感动自己而告终,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我知道这是爱情,我知道我想跟他在一起仅仅因为我喜欢他,我知道一想起他就开心的这种感觉是单纯的,是干净的。所以,我才会勇敢、直白、有底气的告诉他,我喜欢你。
可能因为我向来是一个必须先说服自己的人,所以在爱情这件事上,我要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再去对别人“负责”。
这样之后,我以为我懂爱情,我以为我会去找到,给我这种感觉的“他”,在一起一辈子。可是,人,都是会变的。今天,当我再一次问自己,你想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时,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居然是一条条标准,第一,要计划在北京生活,第二,有上进心,性格合得来,第三,要对我好,第四,家庭条件要相当。。。
我被自己吓到了,甚至这种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在爱情面前有了这样的“条条框框”。
如果你没有看到前面的我,你可能会说,这个女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啊。是的,我也曾觉得这是一句赞美,但是现在,我不敢肯定。
小时候我爱看《读者》,大概10岁左右的年纪,有一篇短文,我至今印象深刻,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女人,迟迟不结婚,总一副悠然的样子,尽管身边的朋友都开始替她着急,她也绝不随便“坠入爱河”。终于在一次聚会上偶然认识一位外国小伙,两人相见恨晚,情投意合,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作者以主人公朋友的身份讲述这个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羡慕与祝福。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所有了解的“爱情”都是从书中“偷来”的,像《简爱》、《呼啸山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了那个故事,我心里很欣慰,满满的幸福感,我甚至觉得当我的那个“他”出现的时候,我一定认得出来。如果我坚持那时的爱情观,大概我是真的会“步她的后尘”。如果我一直这样期望着,今年七夕的愿望,就是遇到那个“他”。
可是我为什么说现在不懂爱情了呢,因为我变了,我没有忠于那时的自己,没有忠于给我信念的那个作者。现在我会胡乱的去想某人是不是我的那个“他”,我用“尺子”衡量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一人一个属于我的“定位”,好朋友、普通朋友、同学。。。我害怕有人突破他的“定位”,我会手忙脚乱,无法应对。我害怕有人闯进我的生活,因为我要赶紧给他一个“标签”,为了弄清楚给他贴什么标签,我会在几个界限之间左右摇摆。所以我也用“尺子”去衡量那个“他”。以至于,如果有人不小心做了“越界”的事,我会胡思乱想,不知所措,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他”。我完全忘了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会一眼认出“他”。我好像违背了自己的内心。
爱情真的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吗?我也迷茫了。
我不敢再说我知道什么是爱情,或许,只是它还没有到。
越长大越不懂爱情。
别人口里说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