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二)

今天是7点过10分起床,跑了2.5公里,打开电脑开始写文,近来总感觉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明天(24日)正试放假了,会不会好些呢,

有天晚上将自己写的字拍了照放入简书发了专题,发现关于书法这个专题还挺多,在里面认识一会书法爱好者,与她聊了很久,有许多的共同之处,都用过朝夕日历打卡起早床,都在用效率手册,并且写字很多年,都是自己跟着碑帖写,她现在还在学习手绘,我呢也想学画画,不过是想学习国画。

需要要好好安排一下时间,书法2小时,写文2小时,阅读1小时,英语就用成碎片时间吧,过年放假共16天(1.24
—2.12),这16天好好安排自己的学习。

这两天阅读了《走到人生边上》四小篇

记比邻双鹊:这篇是杨绛先生写一对喜鹊在卧室前的一棵病柏上筑巢、同居、下蛋、孵蛋、最后由于全市都喷洒了杀虫药,父母鹊无法觅食,鹊巢里寂无声音,几条小生命都完了,后是父母鹊总来屋脊守望,冬天大雪天中,整棵病柏。连带鹊巢都压在雪里,父母鹊也冒寒来看望。鹊巢动工约莫一年之后,父母鹊忽又飞上柏树,贴近鹊巢,向里观望。小鹊遗体经过雨淋雪压、日晒风吹大概已化为尘土,散失无遗。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这则小短文前面描写喜鹊生动活泼有趣,后面描写父母鹊悲伤守望,此文描写淋漓尽致,很值得一看。

劳神父:杨绛先生小时候除了亲人,最喜欢劳神父。小时候经常听劳神父讲故事,让她明白许多道理。里面的这则王子与叫花子的故事,读后我不明白,看到杨绛先生90多岁才明白这则故事的道理,他是一心一要我把那匣糖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享用还是有些不明白,难道粘那么多层五颜六色的纸就是为了这个吗,这个故事我需要与阅读过的朋友一起交流。

温德先生爬树:记录60多岁的温德先生为了捉猫而爬树,整个爬树过程与当时杨先生的心情描写,朴实简白,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阿菊闯祸:这则故事看到了杨先生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惧。钱钟书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书中小短文很适合个人的喜好,觉得所看几篇都很入心。于是更想了解杨老的成长背景。

1911年,杨绛生于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原名杨季康,小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1935年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决心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个人对于杨绛先生的喜好与敬佩,根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尤为可敬的生活态度,一生耕耘,临在当下,我想我会带着这样的生活觉悟去迎接每一天每一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