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中南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的新闻,我无法揣测这个同龄人选择结束生命时的心境,但是在毕业季里听到这些消息,多少容易产生些代入感。这几天网上的各种评论让我越来越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我不认同把自杀简单粗暴地归因于脆弱,我们更该关注的是:一个少年人为何对生命如此绝望,少年应该如何成长?
首先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对自杀的一些看法。维特说:人生来都有其局限,他们能经受乐、苦、痛到一定的限度;一过这个限度,他们就完了。这儿的问题不是刚强或者软弱;而他们能否忍受痛苦超过一定的限度。尽管可能有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痛苦之别,但是,正如我们不应该称一个患寒热病死去的人为胆小鬼一样,也很难称自杀者是懦夫。
你或许可以说,维特的解释本身就充满了“维特式”的软弱,但我却很感动于维特话语中的慈悲。自杀是绝对错误的,但错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闭环,它连通着环境、性格、生理,一环扣着一环。如果我们愿意承认人本身有其局限,如果我们愿意正视与生俱来的软弱,如果我们的环境少一些孤立和歧视,我们或许可以拨动某一个环节的运转,自杀或许本不该是最后的结局。
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去自杀并不是我们一定优越于自杀者,而是我们没有被一系列的痛苦环环相扣。在那个死去学生的遗书中,我看到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东西也曾让我痛苦,我或许并没有离他太远,只是我所处的环境给予我更多的善意和希望。
少年人的内心常常住着一个“维特”:他的心敏感得像一片在风中颤抖的树叶,他的感情真诚而强烈,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激起他火一般的热情,可一旦他遇见虚伪,他的热情就像烛火被风吹灭。每当绝望的情绪在身体里肆虐,他孤身一人、手无寸铁,他的无助被人们视为任性和决绝。
少年人想要成长却又不能永远是“维特”,他必须用肉身不断试错,才能走向独立和坚强。一个人所拥有的试错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所能到达的成长高度,而有一些人可能根本就错不起。试错成本不仅与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相关,还与价值观念相关。家庭越是贫穷,环境越是不宽容,生存条件越是苛刻,人们就越不敢去试错。在这种困顿之中,维特的思想越是深刻,他的行为就越显得软弱。
少年本来就不是天生强悍,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让我们崇拜强者,但从柔弱到强悍的成长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祭奠一个少年的离去,我们需要反思和默哀,少年维特们正在长大,请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和时间。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号“不方圆”(not_fy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