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信息也好,还是知识也好,存量和增量永远都满足不了我们面对人生各个阶段新常态所带来的“困惑感”。如果抛开“想象的共同体”所赋予我们的内外价值与角色,从丫丫学步到老当益壮,在看得见的时代巨变中有没有能够让我们安然自处的“羊肠小道”呢?
▏有唯且一:终身学习
在漫漫变老的过程中,我们自觉不自觉的总会感慨越来越看不懂那些新鲜玩意,还会莫名其妙的看不惯年轻人的某作某为,甚至还没完没了的瞎操心,直到自己迷迷糊糊跟不上了生活的节奏,才突然发现,那个想跟上一辈活的不一样的青春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跟上一辈一模一样,最后还是走完了冥冥中注定的样子。
如果这是一道题,怎么解题?
正如标题
终身学习
因为持续一生的学习才是保持自我成长的不二法门,也只有不断突破自我的成长才能拥抱不断变化的人生新常态。
如果这一层能通,那下一步也就清晰了,就是学什么?
▏学什么:概念及其方法论
信息和知识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概念,概念就是在说明白这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他跟别的有什么不一样,等等。学会了概念,就掌握了用这个概念的方法论,正确的概念多了,知识自然就有了,所以我们扣本文的主题,要对知识狠一点。对什么知识狠一点,对没用、不正确、陈旧的知识狠一点。进一步就是,把那些没用、不正确、陈旧的概念,反复打磨理解它的真实意思,该升级的升级,该扔的就扔,放在脑子里真的很占那个本就狭小到可怜的大脑空间,主动去给新的概念腾点地方,这样才能伴随人生去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底层和观念递层。
举个例子:“泛读”多少人脑子里边有这个概念,理解的是“泛泛的读”,但真实意思其实应该是“广泛的读”;还有“正念”、“注意力”、“静坐”、“专注”、“聚焦”等等这些概念本质上说的就是一个概念:“元认知”,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保持全然觉知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多元归一,脑子里边留着一个就够了,其它的都可以扔掉腾地方。
▏学会了是不是就完事了
当然不是,得用
不用,知识这个东西就永远不是你的,而用,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在用的过程中就真的变成了自己的,而且深深烙着你个人特点的知识。
学知识这个东西不同的方式留存率有多低可给大家列一下:(根据布鲁姆分类学学习金字塔)
听讲留存率5%
阅读留存率10%
视听留存率20%
演示留存率30%
讨论留存率50%
实践留存率75%
教授给他人留存率90%
惊喜啊,兄弟们,实践和教授给他人才能真正让那些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啊。
▏用完了是不是就完事了
当然不是,还得不断升级和更新啊
还有一个可能是惊喜的点——尽可能让你第一步升级更新的概念及其方法论彼此产生更多的交叉链接。然后用类比去体会大脑锻炼的惊喜。
附:信息➡️知识、经验➡️智慧、思想
最底层的信息是我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但说实话意义不大,在排除特定信息在特定时间内的特定作用后,大部分信息其实是无效的,或者保守点说是时效性很短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去在各种信息中提炼知识或者经验,来指导我们当下,而为了将来,我们则更需要在知识经验的个人践行中提炼我们自己真正理解积累下来的智慧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