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在孩子面前秀恩爱吗?

一    和孩子的对话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晚上,我给孩子们读绘本,读到《搬过来搬过去》,长颈鹿和鳄鱼“是一对真正的爱人”。我心想,孩子们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大宝5岁了,也懂得很多事情了,我不妨问一下看看。

“钰钰,爱人是什么意思?”

她说,”不知道。”拖着长腔,有点儿不好意思。

“就像爸爸妈妈这样相亲相爱的,就叫爱人。”

“啊??”那语气好像在说,就这样啊。

我继续挖,“你觉得你的爸爸妈妈相爱吗?“

“唔,唔,可能吧,我,也不知道。“她慢悠悠的边想边说,带点儿羞涩,不好意思的笑了。

“什么是相爱?“

“我也不知道。“继续讪笑。

“那你见过爸爸亲妈妈吗?“

一说这个小家伙来劲了,我都有点后悔这么问了。“我只知道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亲了,爸爸还抱妈妈了!”说的眉飞色舞的。感觉到她很高兴爸爸亲妈妈。

没说出别的来,我放心了。哈哈

“你觉得爸爸爱妈妈吗?”

“我,不知道。”又恢复害羞的笑,在努力思考。

“你觉得他们总是在争吵是吗?”

“嗯!”肯定的点点头。

“那你觉得姥姥姥爷相爱吗?”

“嗯,可能吧”比回答她爸爸妈妈的时候快了一些,显然思考的时间变短了。

“那你觉得我和你小姨爸爸相爱吗?”

“嗯!”快速肯定的回答,并连连点头。

大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小孩子心如明镜啊。

二    我的背景

我的爸爸妈妈终日争吵,我从小一直以为,父母就是随便凑在一起的互相看不顺眼的两个人。

我小时候不曾把相爱和父母联系在一起。

我的姐姐姐夫,新时代的年轻人,日子居然也过成了老一辈那样。

也许这就是钰钰不明白“相爱”的原因吧。

也许这就是轮回吧。走着走着就走到了自己曾经的讨厌的样子。

三    我们的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群里和身边人做了一个采访。

A说,“就以我自己小时候看来,父母秀恩爱,我会觉得很愉悦,所以等孩子大点了,我估计我会。”

B说“能培养以后孩子正确的恋爱观。”

C说“适当秀一下,毕竟父母关系会影响孩子以后择偶观,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良好的夫妻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D说“愉快的交谈也算是秀恩爱的一种,孩子能感受到那个气氛“

E说“我父母关系一直很好,我记得七八岁时他们干仗了,我特别淡定,我跑去舅舅家跟我舅妈说,我爸妈在家干仗呢!我舅妈去劝架,我就在舅舅家跟哥哥玩。”这个朋友性格开朗,阳光明媚,是团队里的开心果。

成长在良好氛围的家庭里的孩子,安全感较足,父母偶尔吵架也不会引起小孩子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F说,我记得我小时候爸爸经常喝酒,喝酒后妈妈就和他吵架,那种氛围对于年幼的我们来说真的很恐怖。

G说,和我的童年如出一辙啊。也是因为喝酒后就吵架。我曾经几次把我爸锁在家里,为的就是来叫我爸去喝酒的人叫不走。那会儿,特别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妈妈分担一些。一直到现在,别人跟我大声说话,我就害怕。别人一指责我,我就立马接过来。过后再想想,根本不是自己的错,干嘛要先承认。可是下次再发生,还是那样。

再来讲讲我的故事,我的父母长期争吵,埋怨,都想控制彼此,更想控制孩子们。我从书上电视上知道父母还有别样的,有不争吵的,不埋怨的,不控制的。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几次失败的恋爱中,表面上我是受害者,被分手,实际上我是想控制对方而不得(当然这一点,也是直到生了宝宝,因缘际会关注到了心理学的一些公众号文章,才开始慢慢醒悟和成长。)

我从父母的关系相处模式中学到的,就是争吵,埋怨,控制。更准确的说,我发现那种“受害人”情结竟然跟我妈如此的相似。

就是在两性关系相处中,我表面上是谦逊的,温柔的,体贴的,但是潜意识里是想控制的。

在我的表意识中,我都被自己的温柔体贴感动了,在外人眼里,最后“被分手”那肯定是对方的错啊,不懂珍惜啊。

其实,温柔体贴只是我的工具。我为了向我自己向外界表明“只要有问题就都是对方的错,我是受害者”。

我真的一点都不想老是扮演温柔体贴的样子。

没错,我一直在“扮演”。

刚发现这些念头的时候我吓了一跳。

好在,发现,即是改变。

四    改变

孩子们喜欢父母恩爱,更愿意看到父母秀恩爱,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那么,是什么阻挡了你在孩子面前秀恩爱呢?

甲说,秀恩爱,要基于良好的感情,也要双方勇敢一下下哈。

乙说,哪里好意思秀恩爱呀!

丙说每天看他不顺眼咋秀啊。天天就是抱着手机玩游戏,活也不干,孩子也不看。跟他说个话眼睛都舍不得离开手机一下下。

丁说,张嘴就是争论,吵架,不张嘴还好,一张嘴气氛就降到冰点。谈恋爱的时候也天天虐狗的节奏,一结婚就变样了,真不知道还有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

了解到最后,才发现,我爸妈的情况居然不是最糟的。

即便是在现在这个文明高度发达,文化高度开放,对爱情高度追求的社会里,却依然有很多人夫妻关系不甚和谐。

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

很多人,把夫妻关系不和谐的矛头指向对方,觉得是对方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只要对方改了,夫妻关系就好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制。

事实上,对方永远不可能因你的要求而改变。或许一时改变,可是过不多久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屡屡上演。

清华大家心理学讲师李松蔚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经典的解说,举个栗子:

大多丈夫回家就是往沙发上一瘫,玩游戏。我们称之为“懒癌”症,说他就是懒,啥忙也不帮。

或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发生了这样的细节,丈夫想帮忙,妻子嫌他干活慢,衣服叠不整齐,地扫不干净,还不如自己干来得顺手。也有的妻子,一边自己干一边叨叨“也不知道帮帮忙,下班回家就玩游戏!”

偶尔一次两次,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长期这样下来,丈夫就嫌妻子唠叨,可能下班后都不愿意回家,宁愿在车里坐一个小时也不愿意早回家一个小时。

于是妻子更加难过,更加唠叨“下班没事也不回家!”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我们叫它“闭环”。

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个闭环。导致了现在这个结果。

在这个闭环中没有谁对谁错,这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如何发现这个闭环,并打破它。

当你发现它存在于关系之中时,就是改变的开始了。尝试和以往不同的方式来回应家人,用温暖的语言来表达,抱怨的话语改成请求的。

比如:“一下班就玩游戏,也不知道帮忙!”,改成,“亲爱的,我需要你的帮忙”丈夫说“不就带个孩子嘛,看你每天累的,至于吗?家也不收拾,孩子也没照顾好!“

替换成:”亲爱的,带孩子辛苦了!“

当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不能要求对方,谁先觉醒谁先改变。

当自己改变了,随着次数的累积就会发现对方也慢慢开始改变。(这个过程也是需要至少半年、一年以上的累积的。)

是的,把目光的焦点,从对方身上转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对方的时候,居然无意间对方也改变了。

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祝福每个家庭都恩爱,圆满,和美!

(本文为原创,非授权谢绝转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第七集中讲述曹操为了试探司马懿,将他安排到后院养马。在司马懿告退转身时,曹操有意抛...
    生于十月阅读 5,011评论 5 6
  • 过去咱们往往认为,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贫穷且落后,变法之后呢,秦国一下子就成了吞并六国的军事大国。史书不止一次地向...
    85885939d471阅读 7,632评论 0 50
  • 初识比特币 几年前就知道比特币了,但是一直是观望,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也因为比特币价格浮动而觉得风险很大。最近的一...
    极客游民阅读 1,332评论 1 1
  • 我想着窗外的星空, 一闪一闪的, 仿佛是你在远处, 给迷失的我指路 我听着黑色的夜风 它击打着窗子, 格外沉重, ...
    陈年的旧事莫重提阅读 1,027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