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饕餮盛宴”,听了六位老师的课让我感慨万分,其中有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首先是苏明强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苏老师从统计表中让学生提取出来数字,先表示出来了时间这一行,又对学生进行提问,速度该在哪儿表示,进而让学生自己主动找出速度的点在哪里,并用红色小磁铁粘贴到黑板上,然后连点成线,接下来就是对折线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当分析完折线统计图的升降变化以后,我以为就结束了,没想到的是苏老师把时间和速度的数字给擦了,接下来带领学生们继续观察和分析这幅图,除了能表示时间和速度外,还可以表示一天的气温变化,真是对这幅图做了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啊,在变中体现不变思想,问题情境变了,可是统计图不变化,又何曾不是对数学知识的一个深度理解呢,并且还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李红丽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探究三边关系时,李老师不断地启发提问孩子哪三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们说了一系列能拼成三角形的例子时李老师问到:怎样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只要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就大于第三条边吗?下边有学生说到不是,按照我的想法我以为李老师会用学生举出来的现有例子来验证这一结论,没想到的是李老师在课件上又展示出了一个新的三角形,并且拉动其中两边的长短,让这两条边的和和第三条边做比较,进而推出了a+b>c a+c>b b+c>a,得出结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引出了四边形的核心问题:从哪些方面来探究四边形?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都能够看出教学应该从“知识覆盖”走向“观念统领”,围绕核心内容而展开深一层次的探究,通过有效的组织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促进新情境下的迁移。由此我想到了在学习扇形时,课本上给出了圆心角为90°的扇形,我问孩子们如何求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学生们根据已学习过的半圆推导出用整个圆的周长和面积乘四分之一就是此扇形的周长和面积,与此同时,又有学生提出,老师,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45°或者其他度数呢?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引向了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此时学习也就产生了。
说到更深层次的探究,我想到了其实教育的道理和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说我们在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的很稳健,但离最终的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在学车时,师傅总是要求我们用眼睛盯着前方的路,说只要盯准了前方的目标,即使偶尔有小的偏差,也不会影响你的整个驾驶质量。其实教育的道理与生活的道理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学习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我们要盯着前方的路。这就好比我们的教学,教的简约,就是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化,突出重点,但是要学得深刻,知识点从局部走向整体,实现认知系统的良好建构,并且要超越具体知识深入到思维的层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我们在路上,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远,朝着目标一直向前,便能看得见成长!老师成长的同时也会携手自己的学生,希望也能够看得见自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长路上,我们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