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参军季,满屏的送军拥军爱军,热腾腾的饺子追送到高铁站,伴着热泪一起下咽,拥抱,跪地,告别,不舍……隔着屏幕也是满满的感动。

自小,莫名,都有着一种“军人情怀”。
求学时,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来自不同地域的我们都能叽喳半宿,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张国荣……海报,图片,画册,唱片,电影……
花一样的年龄,憧憬着每一个少女都曾拥有的梦想,懵懂青涩,天真烂漫。
当时的我睡在上铺,静闻不言,因为在我枕头旁边的墙壁上,早已用小刀刻下了“兵GG”三个字。
也可能是机缘巧合吧。那时,我们学校正对面是部队大院,学校隔壁是军分区,部队里的军号声混合着我们学校的铃声,每天天,有规律的此起彼伏着,伴随着,习惯着。
清晨,学校组织我们去街上跑步的时候,从不赖床,总能看到那些个兵GG晨跑的身影,满满的荷尔蒙,春夏秋冬,不曾间断过。
同年,老弟也去延吉参军了。时不时都会收到他从部队寄来的书信,部队里的生活,他的老班长,那里的道拉吉……
毕业考试时,我准备的歌曲是“妈妈教我一支歌”,满满的正能量。毕业后第一次应聘工作,清晰记得,跳得第一支舞就是宋祖英的“兵GG”,当然,这也是我们上学时的舞蹈课上,舞蹈老师教得成品舞。

参加工作后,经常带着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坐过部队的大巴去野炊,军犬队里观看过惊险的现场表演,基地里废弃的铁锈手榴弹壳,被孩子们稀罕的投来扔去。内务整理大开眼界,“面无表情”的军人“肃颜”让师生们由衷的敬畏。
每年开学季,邀请军人们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军训之余,跟孩子们一起老鹰抓小鸡,再来一场篮球赛……

就这样,孩子们一个个也长大了。毕业后孩子们有的去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也去参军。那时候,我就已经有了“军人学生”,算是半个“军属”了。
从那些个小不点儿,到铮铮傲骨的男子汉,孩子们是在巨变,唯有我这个“陈妈”的称呼,孩子们从未改变过。
至今,我有的孩子还在继续着她的军工梦,从本科的北斗卫星,到研究生的导弹专业,孩子们成了我膜拜的偶像。
其实,曾经也亲自去送过参军的学生。看着孩子带着大红花从我们眼前消失,看着远去的大巴,看着孩子含着眼泪挥手道别,真正替父母感受过那种难言的不舍。
部队对手机管控非常严格,平时基本处于“失联”状态,唯有到周末,能偶尔从电话那头听到点孩子的音信,还能记住的就是:吃饭要快,腿脚要勤,还能存钱。
呵呵,再魁梧再高大再高强度训练,在我们面前,归来仍是少年,童言无忌。

前年暑假,发生了一点小意外,当事情争执不前时,我们的部队一出现,立刻感受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威力,更甚崇拜。感谢部队,感谢国家,感谢正义!
至今,我挚爱的亲人仍然在部队里经受着磨练。期待着有朝一日,我娃携笔从戎平安归来,别无所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尤其军人。
军营里,他们常年与孤独寂寞为伍,与寒风冒雪为伴,与摸爬滚打挣扎,不能委屈,不能倾诉,不能团圆,唯有坚毅,坚守,坚强!
致敬,最可爱的人!
致敬,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