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每天当我打开各大公众号和网站首页时,总会不出意外地发现它们推送的文章风格越来越相似。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坚持向读者输送这么一类“人生宝典文”,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从最近翻阅的公众号里找了一些可以收进“人生宝典”的文章,试举几例:
如何有效提升自制力?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格局的人
如何获得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
提升幸福感,你需要改变这10件事
知道这些,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如果你将“做一个”、“如何成为”、“如何过上”作为关键词去进行网络搜索,你会发现数不胜数的雷同标题,它们如潮水一般,每天一波接着一波地涌向人们的视野。每天当我浏览那些文章标题时,我都感觉自己在阅读一本名为《十万个如何》或者《十万个怎样》的书,而且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大部头……
很显然,这类文章不是鸡汤文。它们既没有指导你如何走出生活的低谷,也没有安慰你说:慢慢来,不着急,一切都还来得及。它们只是拍拍你的肩膀,说:“诶,我有个不错的人生经验,保准对你的人生有益,你要不要听一听?”
你当然会想听,除非你是以下两类人:
第一类,你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足够满意,足够自信,所以你会自动过滤掉这类文章。而这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情感、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生活品质等等。
第二类,你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你坚信别人的经验只是别人的,未必对自己有效,所以你不愿意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聆听别人所谓的人生经验。
假如你不属于以上两类人,好比如我,我猜十有八九你会和我一样想读一读这类文章。
为什么?因为这类文章的标题成功地抓住了现代人迷茫困惑又看似追求上进的心理。我们对生活有所不甘,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这个“优秀”与“好”,则包含了非常多为世人所普遍认可的闪光品质:有格局、有远见、有趣、幽默、会处理人际关系、内心强大、自信、或者仅仅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形容词,“厉害”(虽然我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叫厉害)。我们想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的生活,也许是为了赶上我们羡慕的一些人,也许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内心的一种满足感。
我们内心有着强烈的不自信,又不想让他人知道,所以默默地想从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中汲取一点点慰藉和成长捷径。这类“人生宝典文”在困惑而焦虑的人面前如此充满魅力,因为它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向你传递一种信念:听我的话,行动起来,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是啊,归根到底,谁不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倘若你有心去读这类文章下面的评论,你会发现它们基本上不超出以下回复类型的范围:
“赞同!”
“正能量,学习了!”
“走心的文章,感慨万千。”
“谢谢你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
“戳中了我的内心,你说的毛病我都有。”
“现实生活中身边不乏这样的人。”(这条评论往往出现在含有反例的宝典文中。)
你看,这类文章非常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前面说过的,它戳中了当今社会人们心中的“痛点”,对于自己的焦虑,对于身边某些人与事的看不惯,担心自己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害怕自己无法迈向更高的社会阶层、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
那么这些文章到底在讲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读了那么三五篇“人生宝典文”,你就不难发现它们身上最大的两点共性:
一、用故事让文章变得丰满。
为什么要放故事?因为大家都明白遵照“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最容易打动人,知道光有立论和论点不够,必须要有论据来支撑才行。
这类文章中每一篇都充斥着人生故事,人生故事来自哪儿?要么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要么是作者亲眼目睹的,要么是作者从别人那儿耳闻的。实在不行,我猜有些故事可能是作者杜撰的,因为它们读上去实在是有些离谱,仿佛是为了印证一个道理而量身打造的。
故事又分为两类,正例和反例。正例旨在让读者充分了解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一种什么状态,好以此为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回复“受教了”的原因。反例则是让读者认清楚需要避开的误区,不要变成愚蠢而不自知的人。这一点大概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迫不及待地回复“是的,生活中不乏XXXX样的人”。
二、将读者已经熟知的道理进行整合,按序排列。
这些文章里的分享的道理或者方法,你真的从来闻所未闻吗?我想并非如此。举几个例子,我从开头列举的几篇文章中挑选了三篇来分析,有如下发现:
- 在谈论“如何提升幸福感”的这篇文章里,作者告诉你需要养成十个好习惯,分别为:早起吃早饭,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敢于冒险和接受新鲜事物,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坚持运动,培养爱好,不断确认自己是幸福的,聆听自己的内心,学会捕捉快乐,少想多做。
- 在讲述“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这篇文章里,作者按照递进的顺序给读者指了一条路:要变得厉害,那么你就要有钱,因为这样你会有很多自由;多尝试,弄清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入行向牛人取经;敢于拼命,对自己狠。
- 在探讨“如何做一个有格局的人”这篇文章里,作者先分别讲了三个小故事,接着归纳总结,告诫读者不要做这样几类人----不敢轻易尝试任何新鲜事物,喜欢挑剔抱怨,没有一点包容之心,还喜欢斤斤计较,处处占上风。最后点题,我们应当从日常点滴的小事做起,去尝试新事物,接纳一切,真心祝福别人,如此方能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这些人生道理你在读这些文章之前真的不明白吗?比如人生要做计划,做可行的计划,然后去执行;比如要懂得察言观色,做一个情商高的人;比如要充满好奇心,不要用常规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想我们根本不是不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只是沉醉于有人来时时给我们重复灌输这种道理时的充实感与满足感,我们只是渴望有人来鞭策着我们去追求进步。
说真的,读了那么多“人生宝典文”,你真的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了吗?
阅读这类文章和看一个励志演讲所带来的感受相差无几,的确可能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能激发不少共鸣。无论是文章还是演讲,当中总有那么几个金句深深地戳中了你的要害,引得你心潮澎湃。
可是然后呢?有多少人早已经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中的金句背得滚瓜烂熟,却依然做不到“求知若渴,大智若愚”或者“把每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
读罢文章,多的是热血沸腾的人,少的终究是拿出实际行动的人。若非如此,你早就已经摆脱了读“人生宝典”的习惯,没有了广大的受众,这类文章自然也就少了。“人生宝典文”的泛滥,说明了当下人大多活得迷茫,却又共同渴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鲜亮。
我没有任何恶意去攻击写“人生宝典文”的人,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和读者分享人生经验,试图帮助别人他们更喜欢的生活。只是真的没有谁能教会他人去生活,去过好一生。
作为这类文章曾经的读者,我真心觉得与其花时间去阅读一篇又一篇道理差不多的文章,不如踏踏实实地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教训去做自我总结,对症下药。听了再多别人的正例反例,你终究也是一位旁观者。可你始终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何不多花一些心思去认认真真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呢?道理其实你都懂,你缺的只是身体力行而已。
去年特别流行一句电影《后会无期》里的台词,它在年轻人口中流传甚广----“你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假如这句话可以在很多人身上变成:“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通过践行它们,我逐渐完满了我的人生”,那就再好不过了。
P.S. 本文无意攻击文中提及的任何文章,仅就事论事,如有冒犯,还请原谅。我尊重每一位写作者的付出与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