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从小带我们的时候,是棍棒教育、无情数落打压,”你咋这么笨”“被你愁死了”;
轮到带孙儿辈,也不知道西式教育的春风怎么就吹彻千年中国了,在农村呆了一辈子的老人都知道要“正面激励”了,“宝宝真棒!”“宝宝太厉害了!”
听着听着,感觉又有点不对味了,孩子也没做啥,就这么一味地夸!夸!夸!真的好吗?那万一出去社会没人夸了,孩子心里难道不会有落差?为了争得家长的肯定,孩子会不会因此输不起?
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但是如何爱的恰当、爱的适度却是一个不断学习修炼的过程。
爱而不溺,宠而不娇,这其间平衡点绝对是需要花心思拿捏把握的。如何把握夸孩子的平衡点?拒绝过于泛滥、过于随便的夸奖,让有效高质量的激励伴随孩子成长。
如何表达才是对孩子最适用的夸奖方式呢?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其实,表扬孩子的进步,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一开始,当孩子的行为向这个目标前进时,即使进步很小,你都要马上提出表扬。
接下来,孩子这种行为越来越多之后,你就要逐步提高对行为的要求,降低表扬的程度,同时减少表扬的次数、拉长表扬的间隔时间。
最后,当目标完全达到,孩子新的行为习惯完全建立起来,稍许的表扬就足以使这种行为得到维持,你只要间歇性地偶尔给予表扬就可以了。这样,你才真正帮助孩子完成了从他律到自律、从外驱到内驱,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
1. 夸奖孩子要在事后,不能在事前
(只要你像今天一样多多练习,会画的越来越好的)
2. 用具体行动代替敷衍
(最近你一直在专研数学,经常去请教老师,老师说你按这样的努力,会学好数学的)
3. 少夸些长相、智力,多夸努力
(孩子,你要一直努力,才会拥有真正的漂亮)
4. 夸奖来自内心,不能虚情假意
(学轮滑是比较难的事情,但只要你多多练习,摔倒了再爬起来,一定会掌握的)
5. 用相信代替羞辱
(谁也不是天生就会,慢慢学,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做到的)
6. 用理智代替强迫
(哭闹解决不了问题,你要用道理说服妈妈)
7. 用示弱代替命令
(你怎么记住那么多,我就不行,快告诉我你有什么诀窍)
8. 用偶尔代替总是
(偶尔粗心是正常的,但不是老是犯同样的错误)
有效的称赞,才不浪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契机。
夸奖孩子,请用心~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