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里常讲“境由心生”,何为境,何为心,我想那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
忘记了是在抖音上还是微信里,也不记得是刷到的一个视频还是看过的一个小故事。大概内容是在一列火车车厢里,有一个就六七岁的孩子,非常兴奋,大喊大叫,而他的父母不仅不管教,还笑眯眯的看着孩子给他鼓掌。其他的乘客对这个孩子及其父母都非常反感,抱怨无果后忍不住上前讨论:
乘客一:你家孩子怎么回事?
乘客二:小孩子不懂事家长也不懂事吗?
乘客三:你们是没做过火车上,有点素质好不好?
乘客四:能不能小点声,影响我睡觉了!
……
乘客N:有点教养好不好,你们这个孩子看起来很没家教的样子。
乘客们见有人开始说,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者自己的意见,宣泄自己的不满。
听到乘客们不太客气的话,这个孩子的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深表歉意的对着这些乘客们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打扰到各位了,这个孩子得了病,想出去看一下,回来就要开始化疗了。他从小身体就不好,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所以有些激动,对不起,吵到各位了。”
一下子,这些乘客都有点不知所措,脸上的愤怒转换成了微笑。
那个说着孩子没有教养的阿姨,满脸堆笑的对那个小男孩说:“宝贝,你要吃零食吗?阿姨这里有好吃的。”
车上的氛围一下子好了很多,再也不是之前那种剑拔弩张,怨声载道的模样。
人还是哪些人,事还是那个事,一切都没有变,可好像一切又与刚才不一样了。
是什么变了?
是人吗?是事吗?
都不是!
是心变了。
这就是典型的境由心生。有时候,觉得所有人都很美好,下一刻,这些人又变得贪得无厌,而且世界冷酷无比,根本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这都是自己的内心产生的幻想。我们总是将自己内心的恐惧投射在他人身上,当我们看他人,或是看世界的时候,其实看到的是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骂人的时候,总会说“佛陀所见皆佛陀,狗屎眼中只有屎”。
眼所见,心所念。
谁不是这样呢。
我自打有了自己孩子后,也时常抱怨“孩子爸爸没有管,孩子奶奶没有看”,那些当时觉得是天大的事,静下心来想想,其实都不是事。老话说得好,玻璃再厚不是墙,婆婆再好不是娘,隔了一层肚皮的关系,又能要求别人帮助自己什么呢。
想开后,内耗少了,怨气少了,那股子精气神,又逐渐回来了。
这凡尘俗世的种种问题,都归结于心,我们更改不了现状的时候,不妨试试转换一下心境,硬是往牛角尖里钻,最后头破血流的,也只有自己而已。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大道至简,繁在人心。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他才是最大的问题。
过好当下,就现在,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放过自己。
于你,于我,于人,于心,都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