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个提醒我们该翻翻书的日子。最为醒目的头条,“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这个问题我不好意思回答。对此像我一样十分羞赧的人也应该不少。
前不久,在微信看到“有书”,倡导共读。初遇“有书”,十分亢奋,跟有共同读书爱好的人一起读书,是件有意义的事。迅速关注,进去一看,队伍很庞大,可见有意阅读者众。“有书共读”,每周一至周五推送早晚读“拆书精华包”供大家阅读;每月推出书单,每周共读一本,如此一年下来,跟着书单可读完52本,看起来数字十分诱人,撩人心弦,使人为之振奋。问题来了“有书共读”倡导线下阅读,线上分享,每日签到所阅皆为片断。如此,要坚持与圈友们共同读下去,比自己单独看一本书更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写读书心得。
阅读,倘若书籍本身富有趣味,又或者读者自己刚好对此感兴趣,那翻阅似乎并非件难事,而要将所读之趣拿出来分享,一则需具备一定的码字水平,暂且不提遣词造句应达到比较“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的优劣,至少得意思准确,思路清晰吧。二则还得有码字的习惯。微信时代,语音直接把短信KO了,更何况是遥之不及的体会或日记,除了公文的需要,恐怕非文字工作者是鲜有提笔了。毕业后,不说全部,估计也有八成以上都直接抛弃作文这种苦逼的训练,寻常人要写篇心得可不是像小孙拔根汗毛,不费吹灰之力了。
事实如此书是荐了,喜书者也蠢蠢欲动,按照书单豪购,书于是也有了,置于床头,却不一定会看。上述现象并非我的想象,实乃自画像。本月“有书”书单:《走在人生边上》、《苏菲的世界》、《追风筝的人》、《影响力》等,除最后一本外,前三我都买了,却不曾读过。原本购书只是应女儿的要求所购,因为“有书”的推荐,拿出《追风筝的人》来读,翻两页便搁置一边,读不下去。再看看我的床头,至今还码着几大本:《纳兰性德诗词大全》、《人间词话》、《活着活着就老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变形记》……除《活着活着就老了》已过半外,其他几本要么略翻了几页,要么尚未开封。置于床头的,好歹是出于个人喜欢而准备的,已是如此下场,更何况那从柜中取出的,且属被动阅读,组不进队伍成为必然。
有感于组队对抗惰性的美好,羞愧于自己的虚张声势和假模假样。对一个懒癌患者来说,任何的倡导都是然并卵。往事美好真正的学者,专家,文人,领军人物等等,一定都在读书,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难得读书之人,是我这样的普通大众。如果我脸皮够厚的话,我可以放言,我是喜欢读书的,实际情况我只是爱书而已,与叶公有得一比,不然也不至于很多好书皆被我冷落书柜,或蒙尘殒落了花容月貌,或因孤寂而郁郁寡欢待亡。
想起幼时,倘若得到一本图书(俗称小人书、图画书,一种黑白配图加注少许文字的画册),哪怕是破败不堪,依然如获至宝,内心甚为欢喜。中学时,坊间流行的全是古龙、金庸及琼瑶、岑凯伦之类的武侠言情小说,虽被父母老师视之为毒品,也止不住偷读之瘾。其时的乡村学校,图书馆类的名词是字典里才有的,实物纯属虚构,课外书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奢侈品了。
当初爱上语文课,完全是因为我的语文老师,说他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一点也不为过。此人虽长相过于一般,三角鼠眼,有点猥琐,走路还佝偻着背,颇有点未老先衰之嫌,但人家才情可佳,文学素养高呀。最吸引眼球的是,他拥有一本叫《读者》的刊物,每月更新,想想,二十五年前,在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乡野,能有这样一本读物,当数奢侈品中的极品了。此老师最美之处,便在于他的文学鉴赏水平,每每课堂上与我们分享书中好文,课后还可借阅。他的课堂,很少细讲生字词,更没有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总结分析,基本每堂不是读文章,就是讲故事;那份美好当真妙不可言,至今难忘!就我的经验来说,学好语文,当真离不开阅读!
至高中,阅读一事无甚印象,只记得在县城结束高考后,就满大街地去找新华书店了,手中余钱留出回家的车费,所剩寥寥。那是第一次选购属于自己的课外书,一本《简爱》,一本《傲慢与偏见》。那年,我十八!上了大学,人间天堂才真有了。图书馆是真枪实弹了,藏书不少,借用如饥似渴地读,废寝忘食地读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不怕丢脸地话,可以承认,阅读的最好时光基本定格在那一刻,毕业后的零星阅读较之就是凤毛麟角了。
忆往昔,美好依旧。对我的孩子来说,她会诧异于我的贫穷,她听着似天方夜谭,不能理解,毕竟她的时代与之有太远的距离,已经不是一个鸿沟可以衡量得出。当我忆起这些关于阅读的过往,有一种怀念像潮水包裹着我,有一种温暖像阳光般照耀着我,我的内心幸福充盈,贫穷让我们格外珍惜,那份珍贵至此不渝!它们留给我的不是自卑的伤感,而是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手机障碍为什么很久读不完一本书?这是我目前经常反省的一句话。
就我而言,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可以完全支配。业余不喜麻将,没有买不停的习惯,无专项运动爱好,时间是如此充裕,书籍也相当富足,可谓万事具备,惟欠东风。猴年已近过半,所读之书屈指可数。那么,时间去哪儿了?其实不算个问题,除了不会说话的人,都答得出来。手机左右了我的全部生活。自从有了互联网,电视可以忽略了,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其他都可忽略了……QQ、微博、博客、微信等等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机在手,天下全有。读书有电子书,聊天有各种方式,单就发个朋友圈,拍片、P图、上照,再带附上文字几许,花上数时功夫亦不是问题。碰上朋友圈里玩个红包接龙游戏,抢得不亦乐乎,基于游戏规则,中枪的人也不能随时逃离,同一个圈里,不是朋友也是熟人,面子上过不去,硬着头皮也要上。还有关注的各式公众号,只要你愿意,多似牛毛,有朋友号称关注了100多个公号,以公号每日一新的速度,想要通读一遍,怕是一天什么也不用干了。各类点赞,各种求笑脸,各式拉票……此起彼伏,花样繁多,哪能不消耗所剩不多的精力呢?不难看出,全部的时间都去侍奉手机这位小主了。说到底,我是个顽固分子,保守地喜欢读纸制书。
捧读,不管是乍暖还寒的春夜,还是凉风怡人的初夏,都是一种惟美。一杯茗,一缕阳光伴读,惬意如久旱遇雨露,不只是滋润的畅快!放下对手机的依赖,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本是喜读之人,摆脱把手机当娱乐的陋习,我想,阅读,对我来说不是难事!拾起书本,边读边悟,偶尔这样尽情倾吐,不用在意格式的精巧,不用在意能否妙笔生花,仅供自娱自乐而已,挺好!
(写于2016年5月)
附:今日一直在外,无暇写文,晚上还有活动,只能拿篇旧文完成任务,实感惭愧!其实在简书平台的作者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除了我现在仍然很少阅读,感觉大家都有持续大量阅读,再感惭愧!!
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