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浅梧桐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两次是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很揪心的,为书中人物的关系和轨迹而揪心。
书中的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他们是好伙伴,但在阿米尔心里,他似乎只拿哈桑当仆人,而非朋友,而忠诚的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忠贞不二。
阿塞夫是一直欺负两人的恶少,却对勇敢的哈桑有所忌惮。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遭遇了阿塞夫等人的围堵,狠狠地凌辱了哈桑,而这整个过程,恰好被寻找哈桑的阿米尔撞见,他怯懦地目睹了整个过程,想要去解救哈桑,可根本没有一丁点勇气。
后来的故事更加令人心酸,阿米尔为了缓解内心的羞愧和痛苦,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赶走哈桑,不惜污蔑他偷了自己的手表。终于,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离开了。
紧接着,阿富汗爆发了战争,整个国家陷入空前的灾难,伴随着一生的悔恨和愧疚,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开始过起了紧巴巴的日子。最后阿米尔成为了一名作家,娶了妻子索拉雅,父亲也去世了,日子慢慢归于平静。
就在这时,阿米尔得知哈桑还有一个儿子尚在人世,他也得知了哈桑原来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几番纠结之下,他踏上了回阿富汗的道路,想在战火连天的阿富汗找到索拉博并将他带回美国领养。
这也是他开始走上的一条救赎之路。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更多关注的是故事情节,那时对故事里的阿米尔是有些讨厌的,觉得这个人懦弱又自私,还很虚伪,而哈桑是那么的单纯良善,命运多舛。
然而,到了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书中的人做出种种举动背后的原因。阿米尔之所以懦弱,一来与他的天性有关,二来是他的兴趣本就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搏杀,同时他生来心思细腻敏感多疑,自己的父亲对一个仆人的儿子比对自己还要好,经常夸赞他,而对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谁都是会有些愤慨的。他把这点心思迁怒给哈桑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阿米尔在哈桑受欺辱时没有去救他,是再符合阿米尔的人设不过的结果了。读者读的时候的确都会有怒其不争的感觉,但也只能咬牙切齿地看着哈桑被欺负了,毕竟对方人多势众。
故事后来的走向,阿米尔都是活在内心的煎熬中的,随着他年岁的增长,他更加明白自己年少时做了一些多么错误的事。因此才有了他后来不管不顾也要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接回美国的故事。尽管路途会曲折会困难重重,但他会一直坚定的走下去,直到看见希望的曙光。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所以会被千千万万人喜爱,我想与书中曲折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是分不开的,同时它又结合了当时阿富汗的战争背景,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几分悲怆的色彩,希望没看过的简友们都可以去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