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说还是没说,而是我说了什么,你却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论是沟通,还是分析问题,抑或是写报告,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发生,而这你不能怪他人,而是要改变自己沟通方式。
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
1.写的报告或者是文件,让人看得稀里糊涂。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员工写报告,虽然很努力地写了,然后发给了上司,结果上司拿到报告以后,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报告是要说明什么东西。
写业务报告,必须一眼就能明白,而不能像文章那样,让读者去玩味与思考。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每读完一篇文章,老师让学生做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找出文章的中心段落和中心思想。
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却不能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不知要浪费多少人的时间,发生多少的误解,造成多少的损失。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上司、同事或者是客户,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你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他们明白你的内容,而不能像是在树林里躲迷藏一般,那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2.好的报告前后逻辑应当是自然的,顺滑,就是说让人看了上面,自然而然就应当想到下面的内容,应当是水到渠成。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内容逻辑不清楚,思维混乱,一会说东,一会说西,或者罗列了一大堆问题,却不知道哪个是重点。
好的文章逻辑是自然的,当人们看到第一页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下一页的内容,而且会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走,最后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3.拜访客户,讲了一大堆,客户一脸蓦然,不知所措。客户甚至说,你先把资料留下来,我研究研究,其实就是没弄明白。甚至你还没说完,客户就说:“我有事情先走了,随后有时间再联系”。
诸如此类问题,经常困扰不少的人,不单单是让自己很受伤害,而且还浪费了他人的时间与感情,伤不起啊。但金字塔原理却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子塔原理是由芭芭拉·明托提出来的,她是麦肯锡公司的一位女性咨询顾问。她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很快得到麦肯锡高层的赏识,负责提高麦肯锡公司员工的写作能力,致力于探索条理清晰的文章所必需的思维结构。
1973年她把自己在麦肯锡的工作实践写了一本书《金字塔原理》并出版,当即引起轰动,畅销欧美市场近40年不衰,书中传授的方式与技巧,被公认为即便对于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
刘芳写的《极简工作法》的是对“金字塔原理”进行简化与延伸,将此原理不仅运用于管理更运用在生活中,读来让人获益匪浅。
金字塔原理的中心思想: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3-7个论据支持,这些论据本身也是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又由3-7个论据支持,这样延伸,形状如金字塔。
金字塔原理的重大贡献在于:它使表达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并且在思考与分析问题方面、表达与写作方面、业务分配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1.提高思考逻辑性 :用全脑思维,提高结构化思维能力,思考全、准、快
2.书面表达、公文写作:挖掘读者的关注点、兴趣点、需求点、利益点;用金字塔搭建逻辑清晰的框架结构;归类分组、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让人看得懂、愿意看、记得住;缩短写作时间,减少修改次数。
3.口头表达:讲话、讲课 用金字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让听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4.管理下属:分配任务,用金字塔原理,思考周到全面严谨,不重叠无遗漏
运用金子塔原理
例子一:
1.没有运用金字塔原理的表述:
例如:张经理说,他四点半不能参加会议。李经理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但十点之前不行。王经理说,他明天才能赶回来,会议室明天有人预订了,只有星期五还没有人预订。会议时间定在周五11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这是秘书向总经理做的工作汇报,是典型的非金字塔结构。让人听了觉得很复杂,不能快速领会汇报内容。
2.用金字塔结构汇报:“我们将今天的会议改为周五11点,行吗?这样的话,张经理李经理王经理都有时间参加,并且只有这一天的会议室没有预定。”这样就让汇报和沟通变得非常简单,效率就提高了很多。
金字塔原理的结构思考
1 自上而下回答疑问
就拿写作来说,先确定一个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主题,找来三个子主题,接着为三个子主题找素材。
释若老师比喻得好:中心主题相当于有人想当最高领导者,然后他就去了三个人,让他们当部长,他们呢觉得自己大小也是个官了,就招兵买马。最高领导者就是中心主题,部长就是子主题,招来的兵马就是素材。这就是金字塔的自上而下的思维结构方式。
2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
恰好和自上而下的方式相反。
例如:现在有一群人想去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但群龙无首,所以人们不知道到底该干成什么事才算是伟大的。于是就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推选出一位领导人来。推选出来的领导人又坐在一块合计,共同推选出一位最高领导人。
这样一来这群人就不再是乌合之众,他们有领导,有组织,职权清楚各司其职。很容易就确定了目标,然后实现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问题时,脑海中可以马上组织金字塔结构。上有结论下有论据,或者先有论据后有结论,将复杂问题的关键要素梳理清楚。
那么如何运用金字塔原理呢?
SCQA分析法
在金字塔原理的思考结构中有一个著名的SCQA分析法。所谓的SCQA,指的是Situation情景,Complication冲突,Question疑问,Answer回答这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是一种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极简思维模式。
例如:现在滴滴打车软件很火,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叫到车子。几年前这款软件还没有流行的时候,对一个习惯打出租车的人推荐滴滴一般会怎么说?
如果你直接拉住对方说手机上下载app这个软件,打车很方便,只要这样去做,这样去按,叽里呱啦说了一堆,对方可能不明白你的意思或者不相信你。如果你用了SCQA的信息传递效果就不一样了。
s 情景:有没有发现深夜或者处于有点偏僻的城市位置通常很难打到车?
c冲突:不是城市没有出租车而是正好你在的地方出租车不多?
Q 问题:怎么解决?
A 回答:要不要试试我们的滴滴?滴滴下单,招手就来。
如果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滴滴打车的推广,一定比之前那种平铺直叙的效果好。因为这个思维模式有利于制造出一个有关回答的悬念,最终引导人们接受你的观点或你的产品。
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运用的SCQA分析问题呢?
1 客观描述当前问题的状态,不管是稳定的还是动荡的好的还是坏的总之要详尽的把状态描述出来
2在这个状态中,正确描述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3根据这个问题提出对世界而言最重要的疑问
4根据疑问找出解决的手段
抢鲜30秒:用最简洁的话语说出结论
“抢先30秒”这是金字塔工作原理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操作模式之一。很多人习惯把事情想复杂,以为复杂才能显技术含量,复杂才能显得自己有能力。
其实不然,创办于1926年的美国麦肯锡公司,曾经为一家大公司做咨询。一次,这个公司的董事长问了麦肯锡公司负责人一个问题,而负责人等了很长时间没有表达清楚,最终失去了位重要的客户麦肯锡。
于是麦肯锡公司谨记这次沉痛的教训,于是要求公司每位业务人员,都必须具备在30秒内向客户介绍方案的能力。
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点,记不住四、五、六点,所以凡事要归纳在三条以内,这就是有名的30秒“电梯理论”,也叫“电梯法则”、“电梯演讲”。
美国硅谷一位年轻的经营者,在电梯门口等待一位著名的投资人,然后跟着投资人进入电梯。趁着和投资人同电梯的三十秒时间,他介绍了自己的事业和经营的产品,结果成功的获得了巨额投资。
30秒谈成一笔重要的合作,这比很多人花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谈成一笔合作效率高出不知道多少倍。之所以能取得高效率关键,在于掌握了电梯法则沟通技巧。那么具体来说怎样才能达到“电梯法则”所预期的沟通效果呢?
将想法提炼成三个要点:
说明+解释+结论,有理有据有方案
举例:假如你想劝说一个即将出门的人带伞,应该这样运用30秒“电梯法则”。
要点一:说明
“先生,请等一下,抬头看看天,满是乌云”。
要点二:解释
“这是下雨的征兆,一旦下雨,你就可能被淋湿”。
要点三:结论
“所以,请带上一把伞。”
如果你是一位卖雨伞的摊主这么说就很凑效了。
当然,也可以先说结论,后说理由。
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将这三个要点的顺序改变一下,采取先结论后理由的说法。这在商业领域比较实用。
先说:“请带上一把雨伞”对方肯定会好奇问:“为什么?”你再说明:“抬头看一下天,满是乌云,这是下雨的征兆,一旦下雨,你没有雨伞,就会被淋湿。”解释原因,补充理由,说服对方。
人人都喜欢简单快捷的弄明白一件事,而不是在听你滔滔不绝的讲述半小时后,还一头雾水。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进行无穷尽的碎片化阅读的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金字塔原理,并用这个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观点。
愿你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