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看一本很出名的传记,叫《将心注入》。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星巴克咖啡的创始人霍华德,他出自美国穷人聚集的地方,却实现了人生逆袭。读到他,我总想起我的爸爸。

别误解,我爸不是霍华德,我可不是亿万富豪之女。可我觉得,我爸的故事更接地气。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内,他实现了从一个穷小子到一个专业性人才的华丽转身。他告诉我的三句话让我受益终身。
第一句话:做一件事,成一篇文,进一大步。
我参加工作第一年时,我爸对我说的这句话。

我爸是1955年生人,因为出身不好,所以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上是零零碎碎的上的,没接受过太多的基础文化教育。后来,他去技术学院读书、留工厂,保送上大学。每每被出身所累时,他都用优秀的成绩让人折服。
比如,在工厂,没人使用过新机械。他看着说明书摆摆弄弄学会了,一年完成了人家一年半的工作量。工厂里推荐他读大学,省招生办有人对招他有异议,和他素不相识的招生办主任说:“大学生保送需要像某某某(我爸的名字)一样真才实学的人,你没看到他不论在什么地方的履历和评价都非常出众嘛。”再后来,工科毕业的老爸从事了档案这一行,有好多档案学方面的文章见诸专业期刊。他总对我说,做事情要总结,每做一件事情就写成一篇文章,总能看到进步。
虽然上过大学,但老爸的功底比不上“老三届”,可这些年他写“美篇”、玩电脑、用智能机不亦乐乎,甚至为了接送外孙方便学会了使用滴滴打车。他的秘诀就是做、总结、进步。
第二句话:认命而不服命。

2017年下半年,是我人生中备受煎熬的半年,一度认为我无法走出这段阴影,我爸对我说了这句话。
我爸出身不好,人生步步艰难。可他一直对我说:不能改变的事情,干嘛要去考虑太多;不能预测的未来,干嘛要想太多。我们只做自己能做的就好了。正是因为有认命而不服命的态度,无论是下乡没办法很快回城,还是工厂里表现出色却难以提干,他都并没有绝望和沉沦。而生活倒也没有薄待他,他想要的最终也都差不多得到了。
前段时间在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管理学大师将事情分为能够直接控制的事情,间接控制的事情和不能控制的事情,其实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岁数一天天大起来,经历的事情一天天多起来,我也渐渐的懂得了人生有太多的不得已,所谓的认命还真的是必要的。但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有所改变,这不才是生活最迷人的地方吗?
第三句话: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专注于现在就好。
如今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做“你总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

我其实也是那种想的很多的人。要做某个事情总是反复思量,权衡利弊;总是为了过往后悔,为明天担忧。人到中年,焦虑日长,不免有些患得患失。
我爸总是劝我说,生活就是见招拆招,摊上了也没有办法,总是在担忧哪里有个头,到哪步说哪步的话。我想这可能是他历经60年的人生智慧。我不可能在人到中年时就如此通透,如果真的通透如斯可能也少了一些青春的锐气,但我确实受教了。
父亲节,愿爸爸和天下爸爸都父亲节快乐。筷子兄弟说:“我愿用我一生换你岁月长留”。作为女儿,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