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刚好和小北一起下班。
一人扫了一辆摩拜,骑车回家。
转过第一个路口,我说道:“今天给你讲三个故事吧。”
“你说吧。”
“第一个是棉花糖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实验。大概40年前,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在一个幼儿园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不就是延迟满足吗?”小北不客气地打断我,“这个你说过了!”
“你知道,看文章的人可不一定知道。”
“那好吧,你继续说。”
“幼儿园的老师给参加实验的每个小朋友都发一颗棉花糖,然后说,自己要离开一会,回来的时候,要是谁能忍住不吃会再得到一颗棉花糖。
结果当然就是有的小朋友没有等到老师回来直接吃了,有的一直忍到了老师回来也没吃。”我顿了顿,“要是我的话,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吃掉。”
“我肯定不会吃的,”小北说,“我从小就很能忍。”
“这个心理学家在实验后每隔十年,就会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当年能忍住不吃的小孩,也就是‘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小孩,拥有更好的学业、工作、成就……说白了,就是相对更成功。”
“那个延迟满足能力不就是耐心、自律、努力吗?”小北问。
“是的,可以这么理解。而且专家还进一步发现,这种所谓的延迟满足能力主要来自于遗传。”我答道。
“就是说那些比一般人更有耐心、更自律、更努力的人,他们的这些特质主要来自于天赋?”
“是的。有研究者研究过一个人延迟满足能力的遗传率大概在55%-66%之间。也就是说努力、自律这种品质跟身高、颜值一样,本身也是一种天赋。”
绿灯还有几秒,我俩一同加了速,想赶在红灯亮起前穿过路口。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是——想象力。就是那些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想象力更好。他们能把未来可能的到的奖赏想象的很清楚很具体,所以自然而然就更不愿意放弃。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更自律。”我补充说。
三月的上海晚上还是有点冷,刚刚又刮了一小阵风,我打了个寒战。
“那我接着说第二个故事了”
“嗯。”
“有个人,想去一个英语学校教书,因为听说那里年薪百万。但是想要进去不仅要参考各种考试,还要背两万多个单词。不过他最后还是做到了,顺利进去教书了。”
“他怎么做到的?”
“因为他算了一笔账,发现平均下来一个单词相当于50块钱。然后一背就停不下来了……”
“厉害,这也行。一个单词真的能值这么多钱吗?”
“他在那个学校工作了7年,最后离开的时候粗略算了下,每个单词大概价值170块左右。”
“你想说的是如果想要把某件事坚持做下去,可以先算清楚这件事能带来的具体收益有多大,这样人就更容易坚持下去是吧?”小北问。
“这个故事我是在他的书里看到的。他说他在写这本书之前,也是先算了一个具体收益,然后他才更有动力写书并且把它写好。”
“算一个字值多少钱?”
“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不愁吃穿,所以钱对他来说意义已经没有那么大了。如果还是算钱的话,他不见得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写好这本书。于是他决定把写书挣的钱捐出去,用来资助别人。然后他又粗略算了一下,大概只要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他就可以资助一名大学生了。于是越写越高兴,一写就停不下来。”
“厉害。”小北说到,“那他的方法就是,想要坚持不懈地把某件事做下去,就要先学会给某件事赋予价值?”
“是的。”我回答道,“但这个价值是什么是因人而异的。譬如这个阶段的我们,可能就是钱。但是对于刚刚故事里面的主角,或者像比尔·盖茨那种层次的,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刺激性了。他们想要的也许是更多的人生意义。而这种意义是这个阶段我们无法理解的。”
“所以马云说他不喜欢钱也是有道理的?”小北反问。
“我觉得是。虽然我无法理解,但我不能因此就说别人是装的。”
“可以讲第三个故事了”小北说,“一会还要去超市买菜。”
“我表弟,开挖掘机的那个。
前几天微信上突然找我聊天,说感觉钱好难挣。
我说,咋了。
他说,钱不仅难挣,还难要。而且我们这行主要靠人脉关系,没有人脉没有关系钱就会很难挣。
我说,我不了解你的行业情况,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你的观点。你的观点从哪里来?从你的脑子里来。
他说,啊?啥意思。
我说,或者说从你现在的脑子里来,也许你在这个行业再待个四五年你就不一定这么看了。
他说,也许吧。
我说,假如有个人和你同行,做了二十年了,而且做的还比较出色。你觉得他的观点会和你一样吗?
他说,应该不一样吧。
我说,那你现在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他说,差不多吧。有时候我也觉得就算现在的我再怎么想如何挣钱也是白费,因为自己的见地就在这呢,也想不出什么答案。
我说,是的,你的认知水平在这呢,否则你就不会陷入这个困境,更不会来问我应该怎么挣钱。答案不在你现在这个认知水平的脑子里。我说多看书、多去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有的答案不是“想”出来的。
他说,我先把你上次推荐给我的书看了。
我说,你看多少了?上次推荐你的时候我也才开始看,我已经看了一半了。
他说,没几页。”
“我们到了”小北打断我,“你在门口等我,我进去买就行了。”
小北锁好车,进了超市。
我站在门口一边等她,一边打开了知乎,想看点热点八卦啥的。
刷着刷着我想起大学刚毕业那会经常刷到“如何变得自律”或者“如果改掉拖延症”之类的问题。
高赞回答通常都是那种列出非常具体的方法,并给出自己实践结果的答案。有图有真相。
我读到过最奇葩的一个,是一个高中生通过每天晚上睡前自己赌咒发誓的方式来激励自己,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当时就觉得“好厉害,这也行?”,但是并没有真的实践他的方法。
我真正的实践,是使用了另外一个答主自己开发的一个APP。
APP的原理也非常简单——把对放纵类欲望行为的动力转换成对成长类行为的动力。例如想吃奶油蛋糕了,要先看一本书;想玩游戏了,先做一套试卷。
APP打开后有点像个todolist。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给自己添加各种任务。
例如今天要看半小时书再做一个教程。你可以把看书奖励定义成10分,学教程奖励定义15分。如果你想玩游戏了,但是你给游戏要消耗的分数定义是40分,那这时候你就需要再去学一个教程才能玩游戏。
我用了大概一个多月。刚开始用的时候效果还是挺好的。后面随着使用用的时间越来越长,累计的总分越来越多,根本消耗不完。
现在想来,觉得根本原因就是规则本身就是自己定义的,只要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放纵的更多,就会找各种借口给自己加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根本不会发觉。
最后这个工具反而沦为了自己理直气壮放纵的工具——因为积分一直够用。
这就跟你前天晚上定了闹钟想早起,第二天闹钟响了,你只要不想起你可以随随便便找出十几个借口的道理一样。
多年前在某篇文章里看到的一个观点:不要总想着去“管理时间”,而应该多想想应该如何“管理自己”。一旦某件事让你觉得需要坚持、需要努力,那这件事注定做不成。因为需要努力、需要坚持,只能说明你骨子里其实不愿意做。
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来提东西了!”小北的声音打断我的思绪。
我快步过去接过袋子,然后俩人一起步行回住处。
“我其实是比较认同的自律来自于想象力的这个解释的。”我说。
“为什么?”
“经济学最早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他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是经常不理性的,所以就导致了经济学理论有时候对有时候错。
当人是理性的时候它就对,当人不理性的时候它就不对了。
后来有个年轻教授站出来说,我不同意。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没有最优解。所以人追求的不是极端的理性,不是那个最优解,人追求的不过是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存活。”
“这和我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小北不耐烦地说。
“先听我讲完哈。”我继续说,“所以经济学关心的就是存活条件。这个说到底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个人认为,理性还是不理性,不同认知水平的人眼中的定义是千差万别的。既然人追求的是不确定环境下的生存,那么他做出来的每个行为,至少应该是他个人认为的‘理性’的。‘不理性’不过是旁人做的判断”
“不懂你在说什么”小北停住脚步,从我背的包里拿出小区的出入证。
“我表弟跟我聊完之后,就立刻去看书了。但是过了几天,我问他看了多少了,他说就没多少。但是我已经快看完了。你觉得我俩谁是理性的谁是不理性的?”
“你是理性的?他是不理性的?”量完体温进了小区。
“不,我俩都是理性的。他跟我聊完之后,可能他看了一会,觉得还是明天早起按时到工地更重要,于是就睡觉了。而我觉得看书提升认知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有点空隙就拿来看书。所以我们都是理性的。至少我们都认为自己的理性的。而这个打引号的理性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水平。”
“不懂啊。你说完没?好想快点到家就不用听你唠叨了。”小北加快了脚步。
“所以棉花糖实验里面的小孩,也许有的想象力强一点有的想象力弱一点,但是我相信一个生活中吃不起却又非常爱吃棉花糖的小孩,更容易在这个实验里表现的更加自律。因为棉花糖在他的认知里面太‘宝贵’了。”
“要到家啦!”小北欢呼着。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是否自律、耐心、努力,就取决于他的认知水平能否让他清晰而具体想象出他如果不自律、不耐心、不努力将会失去的是什么。”
“那为什么不能是因为他想象出来了他要得到什么?”小北回头反问。
“当然可以,拿破仑就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利益和恐惧。只是我个人觉得对失去的恐惧的力量更大。”
“哦,好吧。我不同意!那都是你自己想的,或者你已经被你看过的书和文章洗脑了”小北一边喊着一边往楼上跑。
“本来就不一定正确。但是总不能等我都想清楚了再写出来给别人看吧?”说罢,我也上了楼。
——完——
非纪实文章,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