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老师讲园林。他说:"明代园林家计成的《园冶》我看了很多遍,对那句架屋蜿蜒于竹末始终不能认同,在竹林的尽头造屋用意何在?直到五年前跟清华建筑系的张教授去南方实地勘查一个项目,经过一片竹林,穿越其中,发现一个护园人的简易竹楼,张教授顺梯而上,一声惊叹,下来喊我们依次上去。他刷刷画得一幅小画,而我站在竹楼上瞬间了然计成的造屋蜿蜒于竹末。美不可言。从此,爱上这句。"
站立竹楼,眼前不再是竹林,而是一片竹海,翻飞的鸟儿在竹叶间忽隐忽现,如鱼儿在海面跳跃,竹叶起伏分明是绿色海洋荡漾不已,人游其中赏鸟鱼共舞。
后面,又讲到一幅"横琴展卷图",明末清初龚贤的作品。山林深处茶室一间,一扇横式窗户并不符合古代的建筑习惯,但与古琴自是匹配,当文人雅客窗前抚琴,极目远眺,且看林海无边,云卷云舒,是何等的美妙与惬意!
蜿蜒于竹末已让我朦胧,听至此陶醉其中不能醒。两幅画意久久萦绕,睡前忍不住又对图品味,终于对画当歌,信手而来,唯亲临至方能过瘾。
不觉浮现出那年的泰山观日出。大学时三五同学相约游泰山,夜半登山,灯光昏暗,不知美景何在,然凌晨四点半登上山顶却顾不上喘息,只被松涛所震撼,林海就在脚下,翻滚惊涛拍岸!等到天色微亮,林海云雾次第相间,东临碣石一观沧海的感觉如期而至。日未出霞已染,如千军万马彩旗招展,目不暇接多变幻,等到日跃云端,胸中的会当凌绝顶也喷薄而出!
毕业时老师要求交文章五篇,我提笔就写登泰山。中学时学过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想仿照为之,无奈行进途中,思想总是跑到日出的瞬间,笔端困难,干脆弃之,最后只写了泰山日出,一气呵成,得了班里唯一一个满分。
架屋蜿蜒于竹末,
横琴展卷千林上。
松涛云海出山巅,
日盈天地接一色。
登高而豁然,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