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战火中的石油困局与中国能源安全的破浪前行

当8月的热浪席卷苏丹南科尔多凡州,黑格里格油田的钻机却骤然沉寂。无人机呼啸而过,储油罐燃起黑烟,5条生命在爆炸中消逝——这是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对油田基础设施的最新袭击。作为苏丹南部核心产油区,黑格里格油田每日2万桶原油的停产,不仅加剧了当地人道主义危机,更在国际能源市场激起涟漪。

战火中的石油困局折射出全球能源供应链的脆弱性。自2023年4月苏丹内战爆发以来,该国石油产量已腰斩,从战前日均10万桶锐减至不足5万桶。作为曾经的重要产油国,苏丹石油出口中断直接影响北非能源格局。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今年非洲原油供应量同比下降7%,其中武装冲突是主因。更令人忧心的是,战火已造成近3万人丧生,超1200万人流离失所,能源危机与人道灾难交织成残酷现实。

在这场动荡中,中国能源安全体系正经历实战检验。作为苏丹石油领域重要投资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持有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40%股权,黑格里格油田正是其重要资产。面对战火威胁,中国展现出成熟的风险应对机制:一方面启动应急预案撤离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依托多元化进口格局化解冲击。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中东原油进口占比提升至46%,俄罗斯原油占比增至19%,多元供给有效对冲了局部风险。

穿越战火阴霾,中国能源安全网正越织越密。在战略储备端,舟山、黄岛等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已突破5亿桶,可满足80天以上需求;在运输通道上,中缅油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持续供能,2025年首艘国产LNG运输船交付使用;在技术保障层面,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全球能源设施,智能预警系统覆盖主要产油区。更深远的是,中国正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纽带,在沙特、哈萨克斯坦等54国建设绿色能源项目,新能源国际合作装机量超4000万千瓦,为全球能源安全注入稳定剂。

红海护航行动中,中国海军第46批护航编队为6200万吨能源物资提供保护;华北平原的加油站里,来自非洲、中东、欧亚的原油正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汩汩流动——这恰是中国能源安全观的时代写照: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让任何一个篮子倾覆。当和平的橄榄枝终将在苏丹大地重萌新绿,中国构建的这张立足本土、辐射全球的能源安全网,将为世界贡献更多确定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