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公,已达天下为公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今天晚上观看了视频《万世师表》,又一次被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的教育情怀所感动!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我作为一位乡农村中学的教师,没有走进课堂之前,觉得自己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起码是一名合格老师。农村孩子很多学习基础差,学不下去,家庭教育的缺乏家长又给他们造成很多的问题,养成许多毛病,老师的话基本听不进去,很多时候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还会跟老师对立起来。遇到这样的孩子,我讲道理他不听,家长如果也不配合的话,我们一般都不管了,放弃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
    冰清玉洁之荷阅读 2,875评论 0 0
  • 导语 熊浩是我近年所聆听过得最好的演说家。一名年轻的具备思想的才华横溢的真正演说家。 名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
    漫游家阅读 12,671评论 1 15
  • 万世师表 文/熊浩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
    渐行2018阅读 3,369评论 0 1
  • 青泉6阅读 1,885评论 0 2
  • 两缘相聚 千里情缘全信牵,两缘相遇行政连。 新老融合次第圆,同心同德谋好篇。 (部门两位名字都带"缘"字的同事凑成...
    润德斋主人阅读 4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