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何为心智
作者说:心智是我们过往的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包括思考方法和模式。
我的理解是,心智就是我们过往的知识,经验,眼界对现如今我们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的影响。
比如,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出来后第一次坐汽车,还要司机提醒系安全带,不知道安全带在哪,也不知道怎么系;而那些从小就坐惯汽车的人,上车就系安全带是行云流水般地自然,因为汽车对他们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比如餐桌上一起吃饭,很多菜不认识,不知道怎么吃,又不好意思问,只能偷偷地观看别人怎么吃,笨拙地依样学样;而人家,自如地搛菜夹吃,谈笑风生。
比如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吭哧吭哧累得半死收入却不高,想辞职又担心找不到工作,各种纠结时,人家有勇气辞掉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拿出全部积蓄去学习一门新技术。
比如你在抱怨工作辛苦,生活不易时,你的同龄人甚至比你小的人早已看到时代的变迁,开始寻找各种突破的机会,开始各种学习,有些甚至敏锐地嗅到商业的气息开启副业或是干脆辞职创业,实现财务自由。
…………
生活的各种因由,都是心智的影响。
而心智从哪来呢?身边的环境,家庭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世界,见过的人……
所有的这一切,都会影响我们日后的行为。
02做大脑的主人
明白了“心智”的影响,我们需要提高“心智”。那如何提高呢?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象限。
每个人都可以分成四个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
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领导力》里面也提到了这个概念。他把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的叫做“公开”象限,是我们公开的,认识我们的人都知道的,这个是公开象限;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不愿意公开的,是“隐私”象限;
别人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但别人看到了的我们身上的东西,这个是“盲点”象限。
比如曾经我一直不知道我说话是怎样,我以为我说话跟别人一样。但有一天,一个朋友突然跟我说,你说话好冲啊。我才知道,原来她忍了我这么久。
我向其他人求证,得到的答案是,我确实说话比较硬。直直地甩出来,不带一丝感情,甚至有时候明明是一句平淡的话,人家听起来,也好像是带着怨气说的。
我才知道,原来我说话一直是直来直往,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才知道,这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后来,才有意识地去改。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们自己一直不知道,直到某一天人家提出来,我们才意识到,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这个,就是盲点象限。
最后,我们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这个是潜能象限。
研究表明,普通人的大脑使用率只有2%到8%,爱因斯坦也只有12%。这说明人类的大脑还有很大的潜能,没有被发掘出来。
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应该就是无限地扩大我们的潜能象限,同时努力缩小我们的盲点象限。
当我们盲点象限越来越小,说明我们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少,说明我们懂得的越来越多,心智也越来越趋于成熟。
心智越成熟,我们越明白,大脑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大脑受我们控制。而不是,我们受大脑控制。
03提升“心智”需要明白的道理
001完美永不存在
再完美的东西总可以更进一步完美。
所谓的完美,都是在完成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即使称之为“完美”可能实际上也并不完美,如果继续完成,可能还会有更完美的方法。
没有“完美”,任何事情都只能先完成,再完美。所以,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要想太多,立即去做。做,就对了。在做中再去完善。
做企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个企业家,没有一个会说,我在创业之初就预料到了今天企业能做成这个样子。实际上,都是开始做了,再在一步步的摸索中成长壮大的。
002速成绝无可能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浮躁。像小野二郎先生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没有耐心花时间去潜心研究一项东西的,我们总是期望能多快有多快,最好马上学会马上可以变现。可是越是这样,越期望快,越学不好。为什么想要快呢?因为:想要的太多了。而自己现如今的状况与想要的,并不匹配。
所以,到头来,什么都想学,却什么都没学好。
003想要脑子不生锈,需要多思考
有些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久而久之就变得拒绝思考。拒绝思考久而久之就更加不会思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台湾一位医生说人的大脑中有个组织叫“海马洄”,随着人的年纪越来越大,脑子萎缩,海马洄也会萎缩,甚至死掉。但是,如果你坚持多用脑,多思考,它可以“死而复生”。
所以,让脑子不生锈的方法就是多用它,多思考,甚至可以刻意练习,做到“零秒思考”,无需更多的反应,第一时间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004小心“个例”陷阱!
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有个最显见的逻辑错误:以偏概全。
某个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实现了成功,并不代表这个经验适用于所有人。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都不尽相同。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借鉴成功者的经验,但绝不能完全复制他们的行为,而要结合自己身上的各种因素做出调整。
005摆脱“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是克服恐惧。
那些自以为是的人,那些听不进别人意见,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看似无比自信的人,其实是因为极度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当害怕到一定程度,就像个刺猬把自己包裹了起来,谁靠近扎谁。
越是内心充实的人越谦卑,越是内心贫瘠的人越自大。
006所谓“朋友”,不过是互相交换
朋友之间一定是有某些对等关系才能成为朋友,你偶尔可以帮我,我偶尔也可以帮你。如果关系不对等,一直是一方索取,一方帮忙的话,这段关系可能不久矣。即使帮忙的那方愿意一直帮,事实也会让他渐渐脱离这段关系。因为他会发现自己精力不够。
即使是最亲密的恋人之间,如果一方一有什么事情就找对方,今天父亲生病,明天弟弟上学,后天家里修房子……而自己对对方却无一丝一毫的付出的话,即使再爱你的人,这段关系也不会长久。因为一直付出的那方迟早会被拖得精疲力尽。
我们想要认识更多优秀的朋友,搭建更多优质的人脉,要做的,不是去努力钻研如何认识如何产生链接,而是,先努力提升自己。当你足够优秀,不去主动,也有优秀的朋友主动靠近你。这也就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吧。
007人际关系的终极法则——认清自己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三个“自己”:愿望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自卑和自信其实说到底就是自我满意度。自我满意度越高,越容易自信;自我满意度越低,越容易自卑。
从这个层面来说,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因为很少有人能各方面样样拔尖,更多的是在某一个方面。如果在这个方面做到了95分,其它的方面在平均水平,60多分,这落差其实蛮大的。那他就会觉得这其它方面可能太差了,由此产生了自卑;而平庸的人各方面可能都在平均水平,60到80分,这落差相对来说,就小多了。因此也就不太容易产生自卑。
这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低调。因为越在某一方面优秀的人越会觉得自己其它方面的不足,便会越努力谦虚地向别人学习。
而那些看似自信,甚至自负,经常嘲弄别人的人,其实并不是真的自信,只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嘲弄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优秀。而实际上,真正的优秀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优秀往往并不是真的优秀。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个问题,认清自己是真优秀还是假优秀,其实对人际关系也是有莫大的帮助的。因为,自我落差大时,人是很容易自卑的,一个自卑的人,很难去嘲弄其它人;自我落差小时,根据上面的理论,说明其实你还没那么优秀,你各方面都很平庸,所以,有什么资格去嘲弄别人呢?
当你不去嘲弄别人,相反时时鼓励别人时,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04心智提升,沉下心来与时间做朋友
作者提出: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很多人都听说过“10000小时理论”,说只要在一个领域练习达到10000小时,就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不说专家,至少应该能在某一个圈子里成为佼佼者吧?道理都懂,却鲜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日复一日的枯燥来练习。所以,这世上,成功的人,总是少数。
成功的人都是懂得与时间做朋友,耐得住寂寞的人。个人认为,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赖一件事——坚持。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巨大的。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做到坚持,方法,并不重要。因为你一旦开始坚持,说明这个方法你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不能接受,一定会寻找更好的方法。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了方法就开始做,坚持下去。
复利不止存在于财务上,生活中,处处都是复利的效应:日复一日的努力,刚开始可能看不出来效果,但天长日久,量变产生质变,效果是惊人的。
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时间不可控,可控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时间于我们,是可控还是不可控,是朋友还是敌人,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