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秋-3

前日,朋友圈的摄影师亮爆了西湖西,俯瞰的西湖秋,这般的惊艳!如果我拥有一对翅膀,如果我拥有一只无人机,此刻我想飞起来,越过虎跑路、南山路、杨公堤、苏堤、西湖之东、然后向西绕转,转到三台山路以东,览尽那天未尽的西湖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是我没有,没有翅膀,没有飞机,唯有两条腿。他说,明天去吧,去走走那天未完的西湖西,乌龟潭和浴鹄湾。

红杉尽染

第二天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九点半出行,依然172换乘194,车厢里载满了温馨的小家,童趣缭绕。略带威严的母亲,时不时规管孩儿的行为;满含慈祥的父亲,将孩儿拥着搂着,静静悄悄嗅嗅孩儿的发须,温温柔柔地亲亲孩儿的脸蛋…记得我们小时候的父亲,永远严肃的表情,明明欢喜的表扬却要用呵责的语气去鼓励。中国历来崇尚严父慈母,没想到时隔几十年,角色互换了,时今凶的不再是父亲。

公交已驶入美艳的虎跑路,仰望,笔直的水杉林熊熊燃起,与阳光哔㕷作响;半空中一簇簇红枫飞霞,落红飘舞在山麦冬绿植间;俯瞰窗外,骑行的大学生,丝巾飘动的大妈,小旗子领队的旅行团,悉数陶醉在深秋的美醉里。只见得飞鸟穿梭,只闻得鸟语啁啾,心想如果是只鸟就好了,此刻便可飞上去,见证朋友无人机拍下的西湖南边虎跑路的美轮美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约十点二十分到达杨公堤丁家山站,那是十二月十二日累着了,犹豫前行还是回家终而不再前行的那站点。依然红枫招扬,梧桐叶飘零,残红缠绵脚尖。丁家山上有个国宾馆,那里有个毛伟人曾经执书研读的亭子,与疗养院隔着杨公堤两对望。只见大大立在院内,微笑着招手,我们报以微笑而过,虽然没有敬礼,想必大大看见我们逍遥乐游于青山绿水间也是开心的。

.


疗养院围墙小碎叶漫爬

今日的远方秋,乌龟潭,应该在此疗养院之南,我们眺望寻觅,疏影横斜极目处水清浅, 暗影浮动于逆光里,依稀感觉一弯行人绕转竹篱栏珊间。近了,近了,就在我们的东方,早晨的太阳迎面逆射,鸡肚弯的碧潭幽闪于芦苇茅草丛中。没有门坊没有标识,仿若一个遗落在荒野里的野潭,名字只是传说,似乎没有所归所属,它只属于宇宙,只属于大地。

其实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归属,寸土不让的归属感。比如无边无界的此地属于媲美天堂的杭州市,也属于夜明珠的西湖景区,此刻便属于我们了,任我闲庭信步。

乌龟潭,据说其名来由,是潭里的一座小山从高处看,形状像乌龟。百图地图上便能看到一只惟妙惟肖的大乌龟。




通过修复的景行桥与西里湖相通,有开阔的水面

乌龟潭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杨公堤以西,这是一处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自然湿地生物群落景观。自然式驳岸,浸入水中的周围自然山体,以及广种各类水生湿生植物、中上层木本开花植物和浆果类植物等,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水中小岛耸立,并以园桥、亭桥与水岸相连。


于谦祠

于谦(1398-1457),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于谦遭冤杀归葬杭州故乡。明孝宗时冤案昭雪,在墓旁建旌功祠,形成祠墓合一格局。现墓系1982年重修。1998年,在墓道两侧设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重修于谦祠。2004年对其建筑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修缮,重新设置了牌坊,增设了游步道,调整了周边的园林布局,与整个乌龟潭景区融为一体。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近了,见到了杨公堤西小小的停车场,一条竹篱石径,走过去,无患子着一树金黄衣饰散立路角处迎候,两旁潭水幽幽。

没走几分钟,眼前展现一座桥,立牌介绍,名叫永福桥。该桥原位于桐庐县横村镇深畈村庄头,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原称安福桥。历经明、清数度重建,其形也由拱桥改为斜托梁桥。现桥为三孔斜托石梁桥,全长27.4米,桥高4.3米,桥孔跨径5.5米,桥墩用长方形块石叠砌。每孔两头各有9根石条作斜托柱,支撑桥面9根石条,以形成弓形桥洞,较为奇特。

2003年按原貌迁移保护于此。又是一座远方的客桥,西湖西莫非在打造古桥博览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没有护栏,小时候的桥都是没栏护着,我们儿时坐在桥沿,荡着双腿,与鱼欢闹。也鲜有听闻谁家孩子掉落水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桥沿长满小小叶,嫰绿映水照,别样的古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立在桥上,极目远眺,远处青山黛色,层峦叠翠,香樟和桂花等常绿林于不远处环绕,间或几堆金秋腾空而起。近处异常的静谧,欲黄还绿的睡莲依然茂盛,野芦苇、野水草枯而不萎,阳光里灿灿妩媚。

图片发自简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沿湖绕转间,远处茅草亭一个一个的在前方闪现;左旁沿路小乔木坡地,有了点冬的萧瑟,然而亦红亦黄还绿的几叶秋仍在枝头欢荡。无论风霜雨雪如何,总会有些出类拔萃的人或物,我们不得不为之仰望。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茅草丛生的远处一个毛草亭。

图片发自简书App

闻得流水潺潺,人影憧憧。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近了,几棵棕梠伴草亭,仿若南国的海边。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一处廊桥,鸟聚亭,应该是乌龟潭的中心景点之一。其北对面是三台山亭和三台山路。正对一条源自三台山的小溪,东望依稀可见,几级瀑布白花飞溅,潭水一圈一圈地旋动。小溪两旁翠竹掩映,桃花、樱花、棕梠、银杏等或远或近相随;其东岸乌龟山蜿蜒起伏,西岸茵茵草坪铺展,怪石嶙峋,红枫坐落其间逶迤如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闲坐亭内,歪靠斜倚地肆意。阳光顶栅间慵懒洒下,我们任其抚触,似感未感,似望未望,似听未听;虽然亭廊里也有别人,然而不相识似乎不相见,再说都是不闹地如此安静地闲坐着,漫望着,似乎灵魂在脱壳,似想未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