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能是在多旱少雨、多山少水的内蒙古高原待久了,自小看了太多的高山丘陵、干涸枯水。虽不能成仁成智,心却一直向往着大河大海的波澜壮阔、一望无际,对游山反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独独对黄山一直神往,是源于一代名家徐霞客的那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究竟黄山有怎样的神奇,能让走遍天下、阅山无数的大旅游家发出如此感叹?
一、黄山
火车到达黄山市是早晨七点多,就像前年去庐山在九江火车站下车一样,感觉这是个贫瘠落后的小城市,车站陈旧破烂,还是很原始的低站台。安徽和江西省一样,虽然属于华东地区,和富庶的江浙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两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黄山脚下,一路走来不觉得有特别景色。待乘坐上山的缆车徐徐上升,在薄薄的的晨雾中若隐若现兀立着的山石,第一个向游人展示黄山的一景————怪石。整齐光秃的石头各有造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再次体现。一两棵松树的出现,点缀了山的灵秀。
据导游讲,黄山的天气,一年有三百多天是云雾缭绕的阴天。我们也没能幸免。随着缆车的上升,云雾突然厚重了,前后左右一会儿只有白茫茫一片,仿佛在飞机上一样;一会儿又拨开云雾见青天,两边的奇山异石尽显眼前。总算领略了黄山的另一景————云海。
大约十五分钟后,缆车到达目的地。随导游爬了好汉坡,累得气喘吁吁。一路云雾缭绕中是高低远近的松树。由于黄山特有的气候特征,松树的造型各异,千姿百态。这就是黄山第三景 ————奇松。
而黄山的经典迎客松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景点。它静静的伫立在时光和风雨云雾里,迎接四方来客,看尽人生百态。旁边的两棵陪客松,返回路过的送客松,树冠最大的黑虎松,形态各异,各有千秋。
在一个个景点的穿行中,大自然的浑然天成,加上人们力尽所能的漫天想象,每一个景点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那个传说中“妙笔生花”的笔架峰由于云雾太大,没有看到。倒是看到了朋友大作中提到的“手机石”,形状酷似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大哥大。记得朋友曾说过,她是在大哥大时代来黄山,导游把此石诠释为“手机石”,她不无担心地是,在2017年“更薄,更轻,更小”的触屏机时代,巧如舌簧的导游又该如何诠释?结果是:看看像不像海豚啊?呵呵,还真不太像。(为了不扫兴,只能说很像)。想起了第一次旅游时导游的那句话:三分看景,七分想象。谁说旅游是不动脑筋的体力活?
要到达黄山最高峰莲花峰,登上武侠小说中无数次提及的“光明顶”有两条路,一条是陡而近的一线天,一条是比较平缓的远路。有恐高症的我自然选择了考验耐力的远路。一路上不时有挑夫挑着蔬菜水果米面从旁边匆匆走过。看着他们背负着重负艰难地佝偻前行,才明白导游所说的山顶一个盒饭最便宜60多元其实一点儿不为过。
下山的路,轻松了许多。由于天气预报下午三点有雨,导游带我们匆匆地赶上雷电前的缆车。云雾更加地浓厚,犹如在太空般腾云驾雾。想起了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竞日”。那一日,山下的众生在忙着追逐富贵荣华,我独坐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天的“漱漱”大雪融化声。这是怎样一种置身世外的超脱心境啊。我等留恋红尘的庸庸之辈如何做到?
二、西递宏村
要想领略徽派建筑的风格,地处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是最好的去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雕梁画栋、鳞次节比。整个建筑按照阴阳五行说构造,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参观的民居、祠堂、牌坊无一例外。随导游逆水穿行在窄窄的小巷,参观上至四品官员、下至平头百姓的百年遗影,时光仿佛静止了一般。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受程朱理学影响,以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念,传承官商学一体。有“贾而好儒,亦贾亦儒,商而兼仕”之说。红顶商人胡雪岩最为代表。据导游介绍,之所以徽派建筑高墙深院开天窗,一来是顺应当地气候,二来家里男人常年在外奔波,女人孩子苦苦守家,为了安全防盗。在男权社会里,徽商经年累月在外,可以纳三妻四妾,生儿送回老家正室扶养,生女流落异乡自生自灭。真正的“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这里每一个深宅大院,住着一个被冠以“贤良淑德”常年寡居的妇人,锁着一颗忍辱负重、孤独寂寞、万般无奈的心。
在“中国画里的山村”西递宏村,随处可见各大艺术高校写生的学生。姑娘说,她也希望有机会来写生,用笔描绘这水墨画般的生活。
黄山是个好地方,雾松美景值得一看;安徽是个好地方,徽商文化值得学习。